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37|回复: 36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经过了大脑的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
  2: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福莱特 1942
  3: 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艺术。——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 1978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斯蒂芬罗宾斯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03'04'06'10M【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6 14: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职能、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占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 领导人角色、 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10J
  罗伯特 。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一) 技术技能
  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尽管管理者未必是技术专家,但他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把工作小组的需要传达给其他小组以及解决问题。
  (二) 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 概念技能
  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A:信息网络化
  B:经济全球化
  C:知识资源化
  D: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 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别——一般
  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
  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
  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
  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二) 试验法
  (三) 演绎法 一般——个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15: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 顺道——顺应客观的规律
  (二) 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2: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05LX试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启示?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07J制度是什么?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
  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
  杰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代替单凭个人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由于采用了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需要。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缺陷: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 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
  14条原则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主动性 14:集体精神
  08M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他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6 17: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03J06J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04M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X、Y理论
  (1) 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结论:X理论及Y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而采用的管理方法也就不同
  。
  超Y理论——乔•洛尔斯
  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Z理论——威廉。大内
  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责任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 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凡是遇到此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在完善企业及一切公共部门的管理技术的同时,应当更加信任、重视、依靠组织的职工和自己的顾客。
  五:21世纪的管理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 管理原则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 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 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
  (五) 生产系统创新
  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
  EPR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六) 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
  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1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五)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一)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 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三) 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四) 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
  (五) 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经
    第二节 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二: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三: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
  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
  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4: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
  5: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有两个含义 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b: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18: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人本原理
  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一) 要素发展阶段——泰罗“科学管理”阶段
  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泰罗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 行为研究阶段——马斯洛、赫茨伯格等
  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 主体研究阶段
  70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两种不同的途经:
  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
  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两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
   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同时,管理者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一定要从尊重人,尊重人的种族、信仰、文化、爱好、兴趣出发,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业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以满足更多的需要。
  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的实现条件
  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19: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的本质: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认得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
  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
  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P135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为了做到严格奖惩,要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即使的可靠保证
      
  第五节 效益原理
  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
  二:效益的评价
  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效益的追求
  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6 1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
  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
  
  理想类型论
  文化矛盾论
  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
  竞争力论
    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
  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企业组织
  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二、权利至上道德观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 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 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 道德发展阶段
  (二) 个人特性
  (三) 组织结构
  (四) 组织文化
  (五) 问题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7 09:35 , Processed in 0.08986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