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2012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终极18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22: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辛亥革命及三民主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100周年“告别革命论”国共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共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国内某些新潮作家、剧作者热衷于为历史翻案,他们在作品中为没落、腐朽的清朝末年代表人物慈禧唱挽歌,为自称是大清王朝裱糊匠的李鸿章唱颂歌,为用权谋推翻帝制又重登九五之尊的袁世凯唱赞歌,好像这三人真成了清末民初第一等大英雄,而孙中山在他们笔下却成了“搅屎棍”——总把袁世凯做的“好事”给搅黄了,甲午海战的英雄不知哪里去了,抗击外国侵略的义和团运动被污蔑成无知的群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见了,辛亥革命牺牲的军民也变成了袁世凯等人手中的玩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他们的结论是:一切志士仁人发动的历次革命都是错误的;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而建立的同盟会、国民党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前仆后继的革命则更是错误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朝柱书写辛亥难度最大,批“告别革命论”
          者天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辛亥革命精神的关系。
          (2)结合材料2,对所谓的“告别革命论”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要点】
          (1)辛亥革命是促成中共诞生的历史启动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第一,辛亥革命为中共创建准备了历史条件:一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适宜的社会条件;二是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高潮,为中共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辛亥革命为中共创建在组织上作了准备。
          第二,辛亥革命为中共创建在组织上提供了借鉴:一是革命须有一个统一的、有坚实群众基础和卓越领导才能的政党;二是发动和团结群众,对加强政党力量、赢得革命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2)首先,“告别革命论”对历史的反思是基于一种假定,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告别革命论”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了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而事实上,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了,于是才有反对帝国主义帮凶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在此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革命”的作用是无法抹杀的。
          其次,“告别革命论”以文化保守主义立论,把“文化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文化保守主义认为社会、政治的“革命论”,都首先源于文化上的“激进论”,而文化上的“激进论”则都是“全盘西化”的“极端论”。实际上,“革命”派的文化、社会发展观并非如保守主义所言,是一味走极端的“矫枉过正”。无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意旨都在于引进、引入以创造而打碎,是“立”在其先的“破”。
          最后,“告别革命论”曲解马克思主义,借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论者不仅无视近代中国的历史课题,从“一般的说”直接衍伸出对近代革命历史的否定,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按其所需作了庸俗化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上层建筑的革命只能妨碍生产力的发展,破坏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与激烈争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这次大会,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基础;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并有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摘编自新华网,《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原因、政治基础、历史意义、经验教训。
          (2)说明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并对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进行比较。
          【答案要点】
          (1)原因:第一,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第二,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第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二者目标一致。
          历史意义:第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第二,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第三,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第四,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第五,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
          经验教训:第一,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第二,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第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新三民主义是从旧三民主义演变而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两者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首先,在内容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其次,新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为灵魂,这是旧三民主义所不曾有的。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如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还是有原则的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然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实现民生主义方面仅限于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除民主革命阶段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25 0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理论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发展进步问题
          大革命失败反动统治历史新纪元农民问题
          没收土地减租减息建国方案资产阶级完全破灭
          统一战线领导责任《反对本本主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调查研究中共七大
          延安文艺座谈会“双百”方针文艺“为什么人”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些大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因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个政权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此,同北洋军阀一样,它仍然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首先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然而,这时的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与此同时,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事实表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
          但是,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摘自新华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材料2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继续奋斗。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战斗”,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3)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答案要点】
          (1)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战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开创这条道路的基本依据——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实行这条道路的基本条件——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实现这条道路的基本途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主要原因:第一,中国革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第三,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不损害被领导者的利益,同时给被领导者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建立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着重党的思想建设。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龚忠武在《中国向农村的贫穷开战》一文中写道:“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够控制农村,谁就能够统治中国,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当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早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这个诀窍,这个千古不易的中国历史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这段话说得很精辟。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毛泽东敏锐地抓住并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以乡为单位分配。
          ——摘自《井冈山土地法》(1926年12月)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并阐述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联系。
          (2)根据材料2,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
          【答案要点】
          (1)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使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真正获得解放,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答案:材料中所列到的土地政策分别是: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政策。
          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制定的土地政策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改为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选择,它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具有特殊意义。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大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历史。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旧式的民主革命,革命的不彻底和局限性,它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历史证明,在当年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能取得彻底胜利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完全破灭。
          材料2
          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了长期的艰苦的奋斗,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作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光明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结合材料2,分析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原因在于:首先,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其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这就“使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
          (2)中国选择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首先,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其次,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最后,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总之,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
          5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共产党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也坚持了这个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为着团结抗战,共产党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要如此,特别是在目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一切共产党员应该做坚持统一战线的模范,做坚持团结的模范。为了达此目的,必须纠正我党在执行统一战线政策中所发生的个别的“左”右倾向。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共产党人,不许可同人家建立无原则的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所谓‘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那一套,必须反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但同时也不许可有任何共产党员不尊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因此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在抗日原则下团结一切尚能抗日的人,必须反对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
          ——摘自人民网,《纠正统一战线中的“左”右倾错误》
          材料2
          在某种历史环境能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制度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另一种历史环境就要动摇变节,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证明了。因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并且只有充分发扬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持性和彻底性,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那种先天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不至于流产。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1924年至1927年的经验,表明了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这种历史不应当重复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请回答:
          (1)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党内右的错误倾向主要有哪些?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为什么毛泽东要强调“这个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答案要点】
          (1)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曾经有过两次错误。一次是国民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主张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主张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阴谋活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以至于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向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群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另一次是土地革命后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却无视这一变化,继续实行关门主义的路线,致使中国共产党一度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好形势。
          (2)这是在总结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正确的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本应由中国的资产阶级来领导进行,但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带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这使它能够担负起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致使大革命失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使中国革命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6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2
          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3
          这次大会(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编者注)是在全党胜利进行了延安整风之后,经过充分的准备召开的。会议从1945年4月23日开幕,到6月11日闭幕,历时五十天。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着全党的121万党员。在这次大会期间,毛主席先后发表了11次讲话。这11次讲话,已有8次公开发表。会议还听取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讲话,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在政治、思想、组织、军事、统战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作了充分准备。
          ——摘编自李洪峰,《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光辉成果》
          请回答:
          (1)材料1主要反对的是怎样的错误认识?这在当时有怎样的重要意义?材料2、3有什么关联?
          (2)材料2说明我们党内当时存在哪些错误的思想认识?针对这一情况,延安整风提出了怎样的整风任务?
          (3)结合材料,说明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中共七大的影响。
          【答案要点】
          (1)材料1主要反对的是红军中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和阐明的重要思想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延安整风则让全党统一认识了这条路线;《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而《改造我们的学习》、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则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其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献、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2)我们党内当时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认识,其中主观主义的错误尤其突出,它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 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材料1所说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等都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表现。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3)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5 01: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社会主义建设及理论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社会主义道路
          “补课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
          现代化建设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两个凡是”
          “过时论”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1953年6月1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和右倾的错误。”“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要在十年到十五年使资本主义绝种。‘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摘自《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思想脉络》
          材料2
          人们对“乌托邦”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希腊字母,按照希腊文的意思,“乌”是“没有”,“乌托邦”是地方。“乌托邦”是没有的地方,是一种空想、虚构和童话。中国在90年代中期出现的“补课论”就是“乌托邦”。
          “补课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认为中国缺少一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必须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才能谈及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这个“历史阶段”是长期的,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完成。依照这个“理论”,那么,1949年以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2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错了路,“耽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早产儿”,是先天不足,是极“左”,是一种“罪过”。
          ——摘自劲松,《“补课论”还是“卖国论”》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2)结合材料,对所谓的“补课论”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要点】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占主导地位。这些因素的增长,加上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中国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秩序”。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在这种条件下,1953—1956年经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资本主义“补课论”者以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物质条件不够为由,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搞糟了。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存在的条件,只有退回去搞资本主义才有出路,以此作为他们为中国人民开出的治国“良方”。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就意味着中国人民要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上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在经济上放弃公有制,恢复私有制;在指导思想上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搞全盘西化。这必然导致中国重新陷入内乱和分裂,人民将重新沦为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剥削阶级的双重奴隶。因此,资本主义“补课论”是违背中国历史前进方向的。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缓和趋向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先后发表关于如何正确总结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摘自《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材料2
          90年前、60年前、30年前,一些人都曾用这种价值预设标准,来判定中国的“此路不通”。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的传奇雄辩地证明,中国走出了自己的路,一条迥异于西方路标的现代化道路,一条充满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山河破碎、列强环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梦想,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扫清走向现代化的内忧外患。这是旧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现实问题,谁也不能提供现成答案。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用28年时间彻底改变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完成了救亡图存的百年命题,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曙光,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现代化进程中不懈探索“中国道路”》
          请回答: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2)结合材料说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包括:第一,基本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明显改善。第四,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理论。
          (2)毛泽东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第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探索中取得的积极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些内容丰富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第三,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创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先驱。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
          ——摘编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年代,不仅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且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特别是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在有些人看来,“毛泽东”似乎是一个正在远去的历史符号。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应当回应的历史课题。
          ——摘自赵启平、白海,《时代的产物,恒久的魅力》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曾出现过哪些错误倾向?你认为应该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正在远去的历史符号”的说法错在何处?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要点】
          (1)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做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的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错误倾向,即“过时论”,认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正在远去的历史符号,已经完全过时。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但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就他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要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应该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我们要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高度,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新需要,以宽阔的视野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中所蕴涵的许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智慧火花,并进行新的系统阐释,发挥毛泽东思想的恒久魅力,使它在新时代不断彰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25 02: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价值标准
          关键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时代价值经济全球化
          公民道德宣传日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道德建设诚实守信诚信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寻找理想实现理想战胜逆境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从这个目标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奏响了爱国主义最为雄浑激荡的伟大乐章。
          从这个目标看,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最生动的教材。这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巨大跨越,书写了爱国主义最为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材料2
          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简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2)爱国主义有怎样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要求我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4)结合材料1、2,说明爱国主义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相信依靠本民族的力量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使自己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4)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调价,对个人创造成果做出了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舞台,指明方向。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也产生于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一个人越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也就越明确,人生信念也就越坚定。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全球化远没有导致民族国家时代的消失。实际上,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么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趋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韩国总统金大中的话给我们以启示。德国记者问他:“你怎样向你的民族意识较强的同胞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韩国加强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力度?”金大中回答:“我将告诉人民:资本没有国籍。如果我们的商人能自由地去世界各地,那么我们也必须让世界各地的人到韩国来”。这是旗帜鲜明地肯定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克服危机的问题时,他又说:“欧洲(债权)人可以放心,我们将依靠果断和爱国主义战胜危机。”这个谈话表明,经济全球化尽管有超越国家界限的一面,但在我们的具体经济工作中,仍然可以做到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
          ——摘自王锐生,《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具体经济工作中,经济全球化“仍然可以做到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和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1年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十周年,也是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请回答:
          (1)结合道德的社会作用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有人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没有关系”,请评价这一观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4)简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旋律,形成适应时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底线,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往,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只会吃亏”的观点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信条。“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现象已波及了中学校园。近些年来,有关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欺骗老师、家长、同学之事随处可见,甚至开家长会雇个人冒充家长开会。
          请回答: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只会吃亏”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结合材料说明公民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3)结合材料简述大学生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就越高。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2)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7-25 03: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行为规范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价值虚无道德底线失守
          “老人跌倒无人扶”道德模范微博网络技术
          网络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公共秩序
          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择业观
          创业观传统文化“文化复古主义”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自身和谐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连续几天的时间里,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情让中国人心境难宁。这一天,先哲早已大加挞伐、今人尤有切肤之痛的“国人冷漠症”停止了最彻底的扮演: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竟然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在见惯了老人跌倒无人扶持等类似场景之后,按说我们对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进步了。但小悦悦事情还是激起了国人普遍的震惊和愤怒,对此有人从利害关系上分析,扶持倒地者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小悦悦事情中,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经过打电话报警等近乎零本钱、零风险的方式进行援助。虽然如此惠而不费,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选择,容忍的底线再低,那18名路人必定都没法经过。
          谁应该为此而担任?无非有公民个体和社会两种指向,比拟起来,指向社会是最容易的一种方法,也自有充足的理由。由于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道德底线失守、势力者带头不守规则,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全面失范的风险,与这种风险对立,个体的力气确实难免卑微,同流合污乃成为最便当的选项。但也正由于这种方法太过容易,不只使许多应该遭受谴责的人逃脱了道德惩罚,而且还常常让他们心安理得,并产生传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一边诅咒道德失范一边却又主动放弃本人对社会的义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会》,《小悦悦事件,你我都不是无辜者》
          材料2
          “真是太冷漠了,如果有人及时将他扶起来,老人也不至于惨死!”2010年12月16日下午1点多,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78岁的市委组织部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里跌倒,保安和路人无一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儿子肖先生外出时发现,老人孤零零趴在地上,额头磕破流血,鼻子紧贴地面,已没有了呼吸。
          材料3
          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我们与杨善洲相比差什么?我以为关键是在两个字上:坚守。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认准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就看能不能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条道走到底?贵在坚守,难在坚守。尤其是在功名利禄面前,在声色犬马面前,在花花世界面前,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能不能始终笃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能不能始终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就看能不能像杨善洲那样顽固地、痴迷地“坚守”“一辈子”。
          ——摘自《人民日报》,《杨善洲的坚守》
          请回答:
          (1)小悦悦和“老人跌倒没人扶”事件中的路人违背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哪些观点?
          (2)为什么说“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结合杨善洲的事迹说明道德模范的作用。
          (3)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锤炼个人品德,加强道德修养?
          【答案要点】
          (1)见死不救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小悦悦事件反映了部分人道德的缺失,这违背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的传统;违背了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的传统;违背了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的传统。见死不救更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违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部分公民个人品德的沦丧。
          (2)“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是说杨善洲作为道德模范,为我们提高道德品质树立了典范。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1年7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报告显示,大陆微博网站数量从2010年1月的17家增长到2010年12月的88家,微博用户已超过6000万人。
          微博发展模式从用户最初晒心情,到目前披露社会事件,从而引发各界关注,传统媒体介入进行采访、核实,再由微博来关注、转发,使事件又上升一个高度。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统计显示,在2010年50起重大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比较快,大陆微博网站数量从2010年1月的17家增长到2010年12月的88家,微博用户已超过6000万人。微博用户数量庞大,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近期的一些热点事件多数都是由微博引起的。统计显示,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超两成大事由微博首发。
          正如报告所说,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报告指出,微博用户中73%以上的人将微博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消息来源,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网络技术的社会作用。
          (2)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该如何加强公德自律?
          【答案要点】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业务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先决条件,更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持力量。题目中的大量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造成犯罪,说明网络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应当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遵守有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2)请简要说明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3)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答案要点】
          (1)在当代社会,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材料中那样,“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必然会破坏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2)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3)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过研究,认为个人必须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如果说职业规定着人们的社会角色,那么,职业道德则是这种角色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则是在市场经济的架构中,社会依据不同个人、单位所处地位和职业赋予个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但同样理所当然地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不讲诚信。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当遵守职业规范,不能为了挣钱而让患者重复检查,开大处方。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监管和服务,应当严格执法、尽职尽责,不能明知有问题而不作为。诸如此类,都是基本的职业操守,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请回答:
          (1)什么是职业道德?其基本要求有哪些?
          (2)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答案要点】
          (1)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做到: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做到: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关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5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九十年代初曾有过一场短暂的“国学热”。1993年8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的文章,是这场所谓“国学热”的标志。但是,正像标题所描述的,“热”的范围仅限于大学校园,因此只能是“茶杯里的风暴”,到了今天,我们至多把这场国学热视为九十年代“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学风的一个证据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5 04: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法制观念
          关键词:根本大法法制建设人治法治公民基本权利
          公民基本义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是在刚刚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才开始被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制定出来的。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长期实行人治形成的各种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算和改变;依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个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性地位还无法真正地确立;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的国家主义思想还在事实上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公民基本权利本位的观念还无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因此,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在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如将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由过去规定在国家机构之后改变为国家机构之前,以显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关系上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更加详细具体,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权利;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以体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表明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等。
          请回答:
          (1)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哪些特征?其基本原则有哪些?
          (2)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1)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2)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平等权。第二,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三、宗教信仰自由。第四,人身自由权。第五,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第六,社会经济权。第七,文化教育权。第八,特定主体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第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第五,依法纳税。第六,其他义务。〖MZ(1〗第五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5 0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大国关系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中国殖民论”中非关系
          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贸易失衡贸易逆差
          人民币升值中美关系主权债务危机关系
          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重返亚洲南中国海问题
          中国与东盟“挺印遏中”中印美关系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1年6月1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赞比亚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不断加强与非洲关系的同时,非洲必须当心中国的“新殖民主义”。她还强调,非洲应该关注那些能帮这片大陆建立生产力的伙伴国。
          报道称,在被问到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问题上,希拉里说,非洲应该警惕那些“只与精英们打交道的朋友”。她进一步指出:“我们不想在非洲看到新的殖民主义。当人民来非洲投资时,我们(美国)不仅希望他们在此顺利,而且希望他们做得很好。但我们不想要他们损害非洲良好的管理职能。”
          另外,希拉里还强调称,美国努力改善非洲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管理状况,并呼吁外界向非洲给予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方面,希拉里指出,非洲可以学习亚洲国家的政府部门,不过中国并非这方面的楷模。她还称,“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将还在今后10年进一步恶化”。
          据了解,有关“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不实说法其实早有所闻,中国官方也曾通过多个渠道表达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和立场。全国政协常委、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在2009年就曾表示,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属第三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国家一直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中国在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合作过程中,普遍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这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给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有些人把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合作称为“殖民主义”,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请回答:
          (1)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合作,同西方散布的“新殖民主义论”有何本质区别?
          (2)针对西方散布的“中国殖民论”,对中非关系有何影响?
          (3)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所谓新殖民主义,是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以军事占领为特征的殖民主义被新殖民主义所取代,其特征是: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是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的对发展中国家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的关系。
          中国对外提供援助的主要方式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三种方式,从没有像西方国家附加各种不合理条件,完全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促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中国公司在非洲国家的合作完全是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而且中国与非洲各国交往过程中,也没有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反而无偿为他们培养各种技术人员。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合作的过程中,都不具备“新殖民主义”的特征。
          (2)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新殖民主义论”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是挑拨中非友谊的流言,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中非之间的友谊。这种不负责任、不堪一击的言论反而会更加坚定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信念,加深中非之间的友谊。这种谬论更会成为中非友谊的催化剂,使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友谊更加牢不可破。
          (3)中非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了不断深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新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非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达到并推动中非不同文明的友好相处和平等对话,努力捍卫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可以避免中国和非洲文化的边缘化,从而达到共建和谐世界的目的。因此,可以认为,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国际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以63票赞成对35票反对通过了 《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外界普遍认为,此举主要针对中国,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
          值得注意的是,投赞成票的不仅包括民主党籍的俄亥俄州议员布朗及纽约州的舒默,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共和党的领导人,如南卡罗莱纳州的林赛格雷厄姆和亚拉巴马州的赛金斯等议员都投了赞成票。
          该议案随后将交由众议院投票,多位众议院领袖对该议案持批评意见,众议院议长博纳将不得不面对这个他称为“错误且危险”的法案。
          据悉,议法案以“贸易失衡”为借口,规定一旦某个国家被美国认定为通过压低汇率来补贴出口,且在3个月内不对汇率作出调整,美国政府将对这类国家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同时限制进口这些国家的产品。
          除了征收关税和限制进口外,该法案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其向国会提交“汇率操纵国”的名单,同时对这类国家标注红色的警示图标。美国商务部日后也不得草率地处理汇率争端类的调查指控。
          ——摘自《美参议院通过汇率法案,人民币即期价一度现跌停》
          材料2
          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指出,从奥巴马政府一年来对华政策的演变来看,尽管明显地趋于强硬,威慑和围堵的动作频频,但双方不会出现严重对抗。双方互动摆幅增大,力度增大,表明双方在力量的消长中正进入一个新的磨合阶段。
          中期选举后,奥巴马可望接受教训,为了两年后能够连任,他必须将经济搞上去,为此,就需要很好地经营中美关系,而胡锦涛主席访美,势必将会成为中美双方增进信任和缓解冲突的良机。而且随着中期选举的结束,选战的压力也释放掉了,这意味着议员们没必要为了选战而折腾中美关系了,而共和党在国会尤其是众议院中席位的大幅增加,则意味着理性的声音会多起来。相比民主党人,共和党人要更注意经济,更在乎大企业的利益,而美国的跨国公司和朝阳产业,也普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愿和中国撕破脸皮。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美国“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2,分析当前中美关系的特点及走向。
          【答案要点】
          (1)美国“迫使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总统选举,一些议员打出纠正中美贸易不平衡、夺回被中国抢走的美国就业岗位等口号,妄图笼络选民,帮助本党在总统选举中捞取选票;根本原因在于运用汇率手段打压中国,转嫁国内危机,遏制中国发展,甚至破坏中国稳定,以此弥补美国竞争力下降的缺陷。同时,美国再度挑起汇率之争,有助于解决美国经济扩大出口的燃眉之急,为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寻找替罪羊。总而言之,美国是8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最大受益者。
          (2)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相互地位的变化,中美关系也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近期主要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特征:第一,中国对美方的期待值提高。第二,双方政府都变得更为务实。第三,中国对美价值和可为美利用弱点同步增多。第四,美国在努力保持双边关系稳定的同时,越来越倾向于组建联合阵线对华施压,但这也是有限度的,以不损害中美关系大局为前提,更不太可能为了他国利益而对华开战。
          中美关系的走向:第一,中美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实力差距的逐步缩小是大势所趋,但美国的优势地位在几十年内仍难以撼动,作为更有影响力的一方,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对中国的国际作用进行定性,将会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第二,在同样一个时间段内,中国将进入社会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政治改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如何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矛盾是否可能导致另一次对国际关系形成巨大冲击的突发事件,都将使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第三,中美之间可预期且暂时无解的政治安全矛盾将使其冲突常态化,而经贸领域的主流仍是合作。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升级,欧洲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与日俱增。分析人士指出,欧洲银行业危机已经陷入与主权债务危机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解决难度不断增大。
          目前,欧洲的银行在减记希腊债务50%的同时,需要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提至9%。而急剧滑坡的市场信心使银行很难在私人市场融资,同业拆借市场的信心也降至冰点。
          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银行对欧洲中央银行融资救济的需求达到两年多来最高水平,本周二7日贷款申请金额环比增加170亿欧元,至2 470亿欧元(约3300亿美元),参与这一紧急流动性招标计划的银行数也从上周的161家增加到178家。
          根据欧洲银行管理局7月公布的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五个欧债危机重灾国的国内银行受债务危机影响最大,因为它们持有的主权债务80%以上都是本国国债。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韦龙指出,这增加了五国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风险。
          五国之外,法国银行持有上述五国的债务最多,仅国内四大银行就持有4190亿欧元(约5599亿美元)。如此大的风险敞口,使法国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而一旦哪家法国银行出现问题,法国的AAA主权债务评级将岌岌可危,并导致银行面临更大的融资困境。
          ——摘编自财经观天下,《债务危机下欧洲银行业深陷困境》
          材料2
          2011年6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匈牙利、英国、德国进行正式访问,旨在增进了解、深化交往,在推动中欧加强沟通、扩大合作方面又一次收获了积极成果。
          温家宝总理此访是一次拓展合作之旅。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呈现复苏势头。后危机时代,中欧都致力于深化改革、改善治理、促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此访无疑为中欧共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中国正处在“十二五”规划开局阶段,欧洲则启动了“欧洲2020”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是双方共同的追求,平衡国际收支、推动双向投资是各方一致的愿望。同样的目标、相近的理念、高度的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为中欧深化合作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摘编自《温家宝访问欧洲三国推动中欧合作再上层楼》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
          (2)结合材料2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中欧关系。
          【答案要点】
          (1)欧盟的制度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的内在原因,短期内难以化解。从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外部诱因,但从深层次看,欧盟内在的结构性问题才是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本矛盾。一是欧元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统一是欧债危机暴露出的核心矛盾。目前,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由成员国自主决定,这种不一致的后果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经济问题时,只能使用财政刺激手段,最终造成财政赤字过高和政府债台高筑。二是成员国的“高福利”等问题是引发欧债危机的社会原因。
          (2)经过3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级别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更加突出。中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日益丰富。中欧科技合作层次和质量提升,高科技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中欧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空前活跃,特别是互办文化年活动引起巨大反响。
          中欧关系特点:一方面,中国与欧盟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和平发展,没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冲突,没有严重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所以欧盟对中国转让科技比较开明,已经成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另一方面,中国与欧盟又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政治上的互信水平仍有待提高:中欧经贸也存在信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5 05: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各国外交方针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外交“巧实力”外交
          美国外交战略中美关系“中国强硬论”
          “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外交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国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公共管理学专家丁兆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当前,更多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全方位的。
          过去30年来我们可能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吃肉上面,但后来发现天天吃肉也不觉得幸福,缺少文化这一块。现在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精神文化建设上,人们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状况下,精神上需要有一个飞跃。
          随着中国的崛起,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孔子学院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迎来新时期。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在国际上塑造更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的发展繁荣是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现在世界上评价一个国家,很大程度上看它在文化上有没有发言权,是不是在世界上被尊崇。所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提升国际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自《解读胡锦涛“七一”讲话:文化软实力提升促
          国际地位提升》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其重要性何在?
          (2)你认为应该怎样发展中国文化外交?
          【答案要点】
          (1)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被称为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又构成了社会的人文环境,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力。
          (2)文化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的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中国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化交流的任务是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和对外整体工作大局,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巩固友谊、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共谋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基本方向,破除体制性障碍,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会一直斗争到夜里11点才就预算削减方案达成一致,避免了政府关门。但上周努力达成的协议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解决方案。它只把重点放在了占预算 12%的非军事可支配开支上,而不是福利、军费等大头和能够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改上。虽然上周达成的预算削减方案没能对赤字产生多大影响,但却可能对美国外交政策造成严重伤害。“斧子”落下来了:国务院和外交工作预算被削减了85亿美元——与军事开支相比只是小钱,却可能严重削弱美国积极影响境外事态的能力。
          令人可悲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政府此前一直在努力使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就任国务卿时,希拉里克林顿曾谈到将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相结合的“巧实力”战略的重要性。现在,在有助于削减赤字的幌子下,这些努力受到了阻碍。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软实力之战》
          材料2
          在希拉里“巧实力”外交演讲中,“中国”被给予了特别关注,提到次数高达五次,远远超过所提到的其他国家。
          希拉里说:“在变动中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要和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但是,她同时强调,中美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在其国内外对未来作出的选择”。
          中美关系前景取决于“中国的选择”的说法,体现了希拉里遏制中国的一面。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指出,中美关系的前景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事实上,每每在中美关系逆转时,美国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舆论认为,“巧实力”下的美国外交,现实主义色彩更浓,也更为圆滑。尤其是借助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全球的旺盛人气,美国的外交魅力将锐不可当。
          无疑,中国面对的将是超强劲、超人气的新一届美国政府。那如何跟一个旨在变得更加聪明、更为灵巧的美国打交道?这是中国急需思考的问题。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希拉里阐释“巧实力”外交 演讲五次提到中国》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什么是“巧实力”?美国推行“巧实力外交”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2)针对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
          【答案要点】
          (1)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即支配性实力,如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等)和“软实力”(即精神性力量,如国家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受认同程度等)。“巧实力”则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巧妙结合。美国推行“巧实力外交”意在为重振美国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其最终目的和实质是捍卫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利益。
          (2)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使全球敏感热区出现新的军事缓冲和暂时的战略平衡。中国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立足于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争对美国的战略调整部署,积极进行富国强军的全方位的战略应对。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第一,以“经济巧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战略应对美国的“外交巧实力”,刚柔相济,谨慎博弈。第二,加快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与大中华统一进程。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俄、上合组织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的反恐合作。第四,尽快加强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现代化战略建设,以增强制海权,迅速构建起我国广阔海上疆域的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即将过去的虎年里,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合唱了一出“中国强硬论”的闹剧。他们批评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阻挠会议达成协议,对美国宣布售台武器反应过度,在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上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在南海、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固执己见。从年初到岁尾,傲慢、强硬、咄咄逼人成为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形容中国的时髦用语。虎年的中国被他们描绘成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有的还声称到了兔年中国也不会收起虎爪。
          “中国强硬论”吸引了不少眼球,可细琢磨一下,不免有被忽悠的感觉。所谓“中国强硬论”完全是对老掉牙的“中国威胁论”的翻拍,了无新意。以前鼓吹中国是威胁的那些人,现在又使劲喊中国强硬了,用的招数如出一辙。一是颠倒是非,明明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为了达成协议奋战到最后一刻,却被说成是破坏会议的刺儿头。二是倒打一耙,不去追究某些国家损害中国权益的责任,反倒把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当成惹是生非。三是以偏概全,把中国同少数国家的摩擦夸大为同整个国际社会的对立,似乎自己代表整个世界。四是上纲上线,抓住中国某些人、某些媒体的只言片语,大肆渲染中国已放弃“韬光养晦”,正在向世界“秀出肌肉”。
          ——摘自《世界新闻报》,《“中国强硬论”还能唱多久》
          材料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集中起来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2010年中国外交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核心利益”。最近在学界与政策圈,关于中国“核心利益”外交的讨论异常激烈。毋庸置疑,每个国家都有核心利益,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高调推行“核心利益”外交。为什么中国提出核心利益外交? 核心利益外交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在推行核心利益外交中应当注意什么?
          ——摘自《联合早报》,《中国“核心利益”更应强调共同利益》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说西方媒体和政客合唱的“中国强硬论”是一出“闹剧”?
          (2)结合材料2,分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材料3,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核心利益外交?
          【答案要点】
          (1)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强硬论”,西方攻击中国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没有“突然转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坚持和平发展,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即使今后真正强大起来,中国也永远不称霸,不搞强权政治。中国外交坚持原则立场、维护核心利益与是否强硬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中国与任何国家一样,有权利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温顺、谦恭地听人摆布;在减排问题上,中国也要坚持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可能完全由美国及其他少数西方大国说了算。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即使在很穷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铮铮铁骨,更不能在有所发展后去听人摆布。因此,“中国强硬论”只是西方媒体和政客合唱的一出闹剧,其目的是攻击和诋毁中国,进而影响和遏制中国发展。
          (2)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3)第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外交提出自己的核心利益并不奇怪。而且中国宣示的核心利益主要局限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比较保守和内敛,在实践上中国也从来没有侵占过外国一寸领土。第二,中国外交宣示核心利益,仅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划出红线,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作为核心利益范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任意宣示核心利益具有本质区别。第三,中国宣示核心利益的目的不是引发冲突,而是防御伤害,争取尊重,表达和平发展的诚意,有利于其他国家明晰中国底线,既可以更好地捍卫中国国家利益,也可以防止误判,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确定性,降低冲突的可能性。第四,中国主要在台湾、南海、西藏和钓鱼岛问题上宣示国家核心利益,除了对抗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外,并不主张以战争手段解决与一般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一贯坚持和平解决争端,而且一贯保持以大让小的态度。第五,中国宣示核心利益,也尊重理解别国的重大利益关切,更强调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相互尊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25 06: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其他热点问题
          关键词:综合国力科技创新“阿拉伯之春”美国主导
          利己主义选择性干涉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
          “中国时刻”“中国声音”德班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纪。这从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举措中已可略见端倪。与20世纪先有“热战”后有“冷战”的竞争方式不同的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尽管国际上仍然出现局部的以战争为手段的竞争方式,尽管有的国家仍未摆脱冷战思维,但从总体上说,国际竞争将更多地表现在经济和科技层面,表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
          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始自20世纪后期,是由“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两股大潮继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
          材料2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摘编自胡锦涛,《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说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材料2,说明科技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总的来看,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下列新特点: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团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涉的危险。
          (2)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源。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热战中,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权重和地位。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肇始于2011年年关前后的突尼斯街头骚乱,在此后11个月里演变为覆盖整个北非西亚的“阿拉伯之春”,相继推翻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三大强人统治,将也门总统萨利赫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逼至绝境,还波及沙特、巴林、约旦、摩洛哥等王国,进而呈现十分罕见的地区性政权垮塌“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多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同时,人们也日益忧虑地看到,原本基于底层而非精英,源于民生而非民主的本色或无色运动,原本反映各国民众简单诉求和变革愿望的运动,随着时间的迁延,特别是各种内外势力的不断介入和借用,已多少有些异化变质。确切地说,这场以改善民生民权、追求社会公平和结束威权统治为主旋律的街头运动,正由当初的无色无味逐步变色变味,体现为伊斯兰激进势力纷纷借机上位的“绿色”运动,以及美国主导的利己主义选择性干涉。
          ——摘编自《华夏时报》,《阿拉伯之春:历史轮回里的变革》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简述“阿拉伯之春”产生的原因。
          (2)为什么说这场“源于民生而非民主的本色或无色运动”已多少有些异化变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
          (1)导致阿拉伯世界产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以专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来进行统治、侵犯人权、贪污腐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贫困以及人口结构因素,例如在人口内有大量受过教育但不满足的青年人;领导人长期执政,高度集权、不思改革、不足够透明的政治与经济分配、青年被拒绝接受国家现状;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困难,导致物价上涨等等。另外,在这场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欧美大国一方面输入民主、自由和种种反政府思想,一方面又在一些国家直接使用武力进行空中打击,直接帮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人民推翻了本国的专职领导人,这虽然有利于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反专制反腐败,但将欧美等国主张的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强行输入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了这场运动的异化变质。这说明:民主不能依靠输入,应该由阿拉伯世界人民决定本国的命运和道路;欧美以武力打击造成的战争和动乱,会给各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甚至埋下某些国家和地区今后长期动乱和分裂的祸根;在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欧美大国的霸权利益,暴露了欧美维护中东霸权,尤其是维护中东石油霸权的实质。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1年11月3日中午,在紧邻地中海之滨的戛纳标志性建筑——电影宫会议中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拉开帷幕。从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到首尔,再到此次戛纳,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正经历从危机应对到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
          三年来,历次峰会都有自己的“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中国本着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二十国集团的每一次峰会,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二十国集团为主要平台,世界经济治理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言权明显增强,“中国时刻”愈来愈为世界所瞩目。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曾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摘编自《G20峰会中国作用凸显,新兴经济体发言权明显增强》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二十国集团“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说明了什么?原因何在?
          (2)“‘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说明了什么?
          (3)简要阐述中国政府关于二十国集团的基本主张。
          【答案要点】
          (1)二十国集团“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说明二十国集团正在崛起,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从2009年9月的匹兹堡第三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就已被决定作为处理全球金融、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平台;二十国集团的人口基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决定了二十国集团国际机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日益严峻,这也要求二十国集团来担当加强全球治理的角色。
          (2)“‘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说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逆境中表现突出,令世界惊叹,对危急中的世界极其重要;其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的“中国声音”不容低估,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中国声音”值得整个世界为之侧耳倾听;最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影响凸显,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很多国家都期望中国等国家能带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3)中国政府关于二十国集团的基本主张:二十国集团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在这个关键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共同提振市场信心,积极化解风险挑战,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为此提出的建议有:第一,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第二,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第三,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第四,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第五,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新年伊始,在巴西的泥石流中已经死亡八百多人,失踪数百人,经济损失巨大。举世瞩目的澳大利亚洪水已经持续多日,南非暴雨成灾,埃及出现了罕见的冰雹灾害……在中国,南方冰冻雪灾蔓延数省,而山东、河北、陕西的旱情已经到了“60年不遇”的程度,而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却出现了降雪异常……年前,欧洲的雪灾导致机场瘫痪,冰冻莫斯科,暴雪肆虐北美……
          ——摘自张正春,《2011:气候异常要警惕》
          材料2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摘编自新华网国际频道
          材料3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明年到期,是否会有第二承诺期,甚至《议定书》本身何去何从,都是悬念。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所说,德班会议是在“与时间赛跑”。
          然而会议尚未开幕,原本对“框架协议”态度积极的日本、加拿大却早已明确表示,不会签署第二阶段协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曾少军透露,有这种想法的还不仅仅是日本和加拿大,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明确提出废除京都议定书。
          ——季苏平,《美日俄澳提废除京都议定书,德班气候大会蒙阴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主要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态度为何不同?
          (2)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3)你认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哪里?
          【答案要点】
          (1)国际社会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落实《京都议定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达国家对此反映不一:美国曾是该议定书的签字国之一,但由于2001年美国参议院没有获得通过,美国随即宣布退出,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的负担;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景气,欧盟各国对自己下大力气减排,还要向穷国提供环保援助感到越来越不满和力不从心。因此,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首脑分会,会上协调了欧盟各国在德班气候大会上的立场,即可以认可第二承诺期,但要以“主要经济体的参与”为前提;日本态度暧昧,企图大幅度调整议定书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以利于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俄罗斯尽管在各种场合不是很积极地带头公开反对,但是立场非常明确。俄罗斯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坚定反对派。澳大利亚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温和反对派。
          (2)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基本主张:第一,必须坚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第二,必须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第三,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第四,必须坚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第五,必须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
          (3)根本途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应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积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为此,应坚持《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完成《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6 11:32 , Processed in 0.118224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