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7|回复: 18

2012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终极18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15: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辩证法
          关键词:醉驾入刑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芭比之父”
          成功品牌“中国红”登陆美国打造知名品牌
          提升国家形象解决工业用水矛盾非法集资
          防微杜渐养痈成患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严重的交通肇事事故频频发生,有增无减。2009年6月30日,南京重大酒后交通事故,造成5死4伤;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某酒后驾车肇事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资料显示,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量,而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全球的15%,死亡率“排名”世界之首。
          2011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施行。修正后的刑法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第一,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第二,“醉驾入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该市民的观点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2)根据相关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这些困难确实存在。理由一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二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曲折性的表现。
          (2)该市民所说的理由夸大了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不是看作前进中的困难,夸大了曲折性,从而否认了前进性。“醉驾入刑”是有利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事物,“醉驾入刑”作为新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被人们逐步认可、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不可能迅速解决顽症,但总的趋势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醉驾入刑”的施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因此,该市民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请回答: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否正确?
          (2)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目前,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其目的是振兴文化产业,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不能据此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3)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请回答:
          (1)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
          (2)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要点】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芭比之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说明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芭比之父”注重收集产品意见和市场需求信息,说明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1月17日,“中国红”再次登陆美国。镶嵌于纽约市中心密集林立的楼宇外墙上的几块电子屏幕被同时开启——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的面容,映衬着鲜艳的色彩和楷书“中国”字样,在一部名为《人物篇》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赫然出现,在短短60秒的时间里,他们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关键词,诠释着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出于对不同播放载体的考虑,长度为30秒的该片“浓缩版”也于当日起,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各个频道覆盖全球推出。
          除《人物篇》外,还有一个时长约17分钟的《角度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拍摄地点分布祖国各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精神。
          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通过知名人物、典型符号来展现国家品牌的国家形象片,正如一位网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这就像是人与人交往时伸手递出的名片,其中的潜台词是“以后多联系”,联系多了不就成为朋友了吗?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2)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打造知名品牌”与“提升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和展示,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2)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打造知名品牌”的实践中应有“提升国家形象”的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与部分的最优目标。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4 15: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起的50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1 397亿立方米,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立方米,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量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材料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2002—2010年,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在全国实施;2010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三十九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1 年3月1日起施行。
          请回答:
          (1)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
          (2)结合材料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且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用水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的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频发。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昆明公安机关就侦破35起此类案件,受害群众超过25万人,涉案金额达10亿多元。非法集资暗流汹涌,造成群众财产损失,扰乱市场秩序,更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大都有很强的欺骗性:所从事的“事业”往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公司“一把手”常常是当地能者名人,盈利模式“看上去很美”,对待客户“热情有加”……这在客观上的确会让许多问题在最初被忽略。所以,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在资金链断裂、受害者欲哭无泪之后,才引起了“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患已酿成,众多投资者血汗钱打了水漂。
          要将非法集资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明确有关部门各自的责任,强化问责机制,才能倒逼相关单位恪尽职守。一方面,需要意识到,联席会议的设置,是为了强化部门间的联动,而非责任分散“虚化”,甚至变成“九龙治水”。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对一时难以断定的非法集资行为,相关机关还应向社会及早发出警示,这正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
          非法集资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上当受骗者也有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不是放松监管的理由。要做到防微杜渐而非“养痈成患”,当从明确监管职责、追究失职责任开始。
          ——摘自《人民日报》,《对非法集资切莫“养痈成患”》
          请回答:
          (1)“防微杜渐”和“养痈成患”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防微杜渐是要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避免因量变的积累造成质变,影响事物的整体发展;养痈成患是指量的积累引起了事物的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2)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即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将一些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4 16: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认识论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活生态环境恶化
          抗灾救灾胜利诺贝尔化学奖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材料2
          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30℃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如今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现实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 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
          材料2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请回答:
          (1)“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的说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全国军民能“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而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1中之所以会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材料1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2)在材料2中,面对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巨大灾害,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迅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最终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这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请回答:
          (1)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认识从“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达成有关共识”,体现了怎样的认识论原理?
          (2)为什么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要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答案要点】
          (1)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从“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据此,有人认为“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请回答:
          (1)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相关原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2)“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必须事事亲自实践”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2)认识或知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关系的问题。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7-24 16: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历史观
          关键词:经济建设以人为本以物为本人本思想
          民本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本身并没有错,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突出“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虑,成了“拜物教唯物主义”。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对“物”的彻底摈弃,而是要把“物”用到“人”上,发展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一切工作都应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执政的根基才稳固。要让百姓的利益得到尊重,就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创造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的机制,才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建议权、发展权,才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彻底超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请回答:
          (1)“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依据何在?
          (2)结合材料简要评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两种发展观?
          (3)“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而“以物为本”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它以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目的,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因此,其本质区别是是否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出发点,并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
          (3)“以人为本”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封建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1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人伦关系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权”理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
          材料2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材料3
          以美国为首的当今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理论,是对自由资本时代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对“人性善恶论”进行简要评价。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3)中国与西方“人权”理论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善恶论仅从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来评价“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是不科学的。
          (2)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做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17: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1〗原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暖经济衰退博鳌论坛
          包容性发展凯恩斯主义苹果公司乔布斯
          创新市场经济体制钱云会事件新闻报道
          “占领华尔街”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以每10年2℃左右的速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100年来,地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74℃。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00-2009年是1880年全球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去年冬季(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加拿大经历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中国平均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69℃;2010年1至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69℃,为1880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有气象研究机构认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使近100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急剧上升。该机构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将被淹没,并引发各种极端天气现象,使人类遭受各种灾害。
          材料2
          世界银行前经济师尼古拉斯爵士受英国资源大臣委托起草了一份长达700页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广泛的经济性分析,报告计算出如果人类任由全球气温继续升高,那么气候变化最终带来的危害有可能相当于每年损失掉全球GDP的20%。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让全球陷入最严重经济衰退,所耗费的成本将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数百万人将因此流离失所。报告告诫采取全球性行动,加大投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尼古拉斯爵士预测,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预计成本将超过5.5万亿欧元。他指出,如果气候变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经济衰退。他建议,每个国家应将GDP的1%用于环境保护,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成本将是前者的5到20倍。
          根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上述一系列现象之间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2)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变暖”现象?
          (3)用相关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后果。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材料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引起全球平均气温急剧上升,体现的正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2)我们既要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又要对这一现象的后果作出科学预见,从而促使事物向人们期望的结果发展;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全球变暖的规律,又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从而积极应对,促使事物变害为利,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全球变暖的规律,从而自觉促使事物向有利方向发展。
          (3)如果平均气温继续上升,全球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粮食不足的窘境和缺水问题;一些靠寒冷天气赚钱的行业会无法生存、被迫关闭;气温过高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成为导致汽油价格下跌的因素之一。总之,由于联系具有普遍性,全球变暖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产生。这也体现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步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亚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亚洲,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人民信心更加坚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亚洲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存在。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依然是摆在亚洲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材料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黄金期”。但凯恩斯主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即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高失业、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最高达91%(1975年),英国甚至高达134%(1982年),整个“经合组织”失业人数达到3 050万人。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1975—1979年,美、英、法、德、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比60年代66%的增幅下降60%多。与此同时,物价却飞涨,消费品物价年均上涨率60年代为37%,1970—1974年年均上涨率为79%,1975—1979年高达101%。一般而言,经济停滞或萎缩、高失业、高通胀等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前二者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危机阶段,高通胀多出现在经济复苏——高涨阶段。此次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请回答:
          (1)“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
          (3)有人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包容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用相关哲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特征。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其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包容性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而应该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促使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作为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样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它实质上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第二,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第三,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加深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暂时缓和了矛盾,但随生产的发展,它又加深了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地克服了由于单个资本量的有限性而造成的阻碍,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的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从而又限制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地克服了单个资本运动目的的局限性,从而能较多地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它的这种克服仍局限于垄断资本总体利益的范围内;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地克服了单个资本运动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一些关系进行了调整,从而对社会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同时,它不但不能消除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而且还促进新的比例失调。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劳资等社会矛盾和国际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苹果公司传奇人物乔布斯溘然逝世,世界一片哀悼之声。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因病逝世,为何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不少人将乔布斯称之为神话,其实,他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奇迹。他的才华可以复制,他的产品可以复制,他的管理可以复制,他的企业也可以复制,但唯独他的成功不能复制。
          不少人把乔布斯没有通过复杂的技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改造,使电子产品更加复杂化,而是通过改进电子产品的使用方式,增加电子产品的一些日常实用功能,从而使电子产品成为融入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时尚用品。可以这样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了工业化时代的一些基本原则,将产品的美观与简洁融为一体,将技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使产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这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他追求的不是技术的高精尖,而是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后期的创造性思维被乔布斯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别人都可以预见的情况下,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市场化的销售模式,将一个传统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人人疯狂追求的时尚用品。
          材料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企业的放权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企业要加强价格管理。价格管理在生产经营中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生产、调整产品结构、调节分配、改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等作用,但目前企业价格管理中存在企业内部价格体系不合理、严重脱离市场价格、缺乏机动灵活的价格管理机制和层次分明的价格决策体系等问题。
          大量事实和实践证明,没有好的健全的科学机制,要想使企业产生本质的、长久的变化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中央企业的体制改革都有一个限度,不可能像小型企业那样整体出售。改制、上市几乎就是体制改革的终点。很显然,大型国有企业未来活力的源泉必然来自于构建和实施科学的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和执行科学的机制,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基业长青。
          请回答:
          (1)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2)结合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乔布斯能“将一个传统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人人疯狂追求的时尚用品”?
          (3)古代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今天,乔布斯证明了“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改变世界”。从哲学角度分析,乔布斯用以改变世界的支点是指什么?
          (4)价值规律的作用对企业加强价格管理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价值规律的作用,说明企业为什么要改进机制,加强管理。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乔布斯的成功是他在自身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中根据自身矛盾的特点适时调整、突破创新的结果,这是其他人无法复制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合理想象要立足已知事实、遵循现有规律,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的表现。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要建立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而不能任意幻想。乔布斯敢于打破常规,在前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将一个传统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人人疯狂追求的时尚用品。
          (3)这里的“支点”是指创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新。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价值规律的三方面作用,都是靠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供求价格机制强调市场价格要依据供求上下波动,由此才能促使企业作出正确经营决策,宏观上推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必然进行价格改革,其方向也必然是从政府管制走向放开价格。
          价值规律具有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0年末的“钱云会事件”,成为研究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绝佳范本。个别媒体在报道中仅仅停留在现象真实的层面,而现象真实只是低层次的真实。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新闻工作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真实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本质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更高层次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质真实为目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诉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原貌。
          相较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其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人们获取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对“钱云会事件”的报道中,个别媒体的报道出现了新闻失实,使原本错综复杂的事件变得更加离奇。其中,尤以《××日报》12月29日刊登的题为《一名女村民称目睹钱云会被三名男子按到车轮下》的报道为代表。
          在西方新闻写作中,有一条基本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准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即“无关”、“独立”、“两个以上”都具备了,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摘编自人民网,传媒频道
          “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表面上是美国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促使民众走向街头示威游行,而其背后有着众多深层次原因。笔者关注两点:一是美国长期以来的贫富悬殊呈现加剧之势。有报道称,美国两轮量化宽松下来,富豪增加了10%。包括工会、社会团体、大学生和失业者在内的游行者自称代表99%的社会民众,受到控制着美国财富40%的最富有的1%的人剥削。他们称要和1%的所谓精英阶层对话。二是虽然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华尔街金融大佬们没有丝毫反省,照样捞着拿着离奇的薪酬,欺诈性操作、隐性收费和无人能懂的衍生产品交易有增无减。一边是美国相当一部分民众没有工作,生活质量下降,另一边却是金融危机始作俑者——金融大佬们逍遥法外,照样花天酒地、奢侈享受。
          ——摘自《“占领华尔街”警示我们不要走两极分化发展道路》
          请回答:
          (1)用相关哲学原理说明,“钱云会事件”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结合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只有具备“三角定位法”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3)用相关哲学原理说明,如何才能找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材料说明资本积累的一般特点和历史趋势。
          【答案要点】
          (1)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于客观范畴。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别是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属于主观范畴。个别媒体出现新闻失实,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源主体话语“有闻必录”,未经过调查证实就加以引用、报道。概括来说,就是缺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必要过程,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要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即“两个以上”,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无关”、“独立”。人脑的根本任务是生产理性认识,完成这一任务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二要开动脑筋,即运用“三角定位法”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分析。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既有可能是理性认识,也有可能是感性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属于正确的理性认识。
          (3)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结合本题来说,就是要透过经济低迷、失业率高等表面原因,揭示“占领华尔街”活动的深层次原因。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极不安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以及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MZ(1〗第二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24 18: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反腐倡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改革开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两岸统一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围绕着“民生”而展开:坚持发展为民生,扩大内需保民生,加快转变促民生,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许多新目标,新举措,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国务院根据《建议》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材料2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滋生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都要反对腐败,认识是清醒的。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党重视民生问题的正确性。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答案要点】
          (1)“十二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十二五规划”首先由党讨论,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编制《规划纲要(草案)》并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体现了这一点。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必须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体现了这一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执政,也体现了全国人大依法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3)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警钟长鸣,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是关系执政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被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
          材料2
          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效果。总的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目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要点】
          (1)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原因在于: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做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6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材料2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把一些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或用非对抗性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而危害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地区分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这方面,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特别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材料3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摘编自《党报论胡锦涛讲话: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折腾》
          请回答:
          (1)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2、3,说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3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2)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需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但不抹杀差异、否认矛盾,而是要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点要求,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维护群众权益,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化解各种矛盾。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必须明确,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痹亩烈韵鹿赜谧婀统一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各族人民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包括新疆2100多万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
          材料2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4 18: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经济
          关键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硬道理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空间配置个税修正案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材料2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
          材料3
          表1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2005年“十一五”
          规划目标“十一五”规划
          实现情况“十二五”
          规划目标年均增长
          /%2010年年均增长
          /%2015年年均增长
          /%国内生产总
          值/万亿元185753981125587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14 1846629 748106--服务业增加
          值比重/%405[3]43[25]47[4]城镇化率
          /%43[4]475[45]515[4]注:“[]”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
          请回答:
          (1)“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执政方式?
          (2)如何理解材料2所说的“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
          (3)结合材料2对“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概括。
          (4)“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表1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答案要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
          (2)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都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面对时代潮流作出的正确论断,突出了时代的潮流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主题。半个世纪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能否把握发展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首要问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谋求中国的发展,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片面发展观,树立综合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3)“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远高于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实现了规划目标。
          (4)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①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投资拉动向创新拉动转变;③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转变。要扩大内需,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导向型。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西部地区具体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落后问题是西部与其他贫困地区的主要区域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定若干区域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新的战略高度和科学态度,更加注重我国区域布局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高效,或者说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分布的协调、有序,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区域布局的调整力度,不仅形成和实施了东中西和东北的四大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而且根据各地的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制定了若干重点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不仅加强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推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而且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对国土开发的空间管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2)你认为应该如何统筹区域发展?
          【答案要点】
          (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2)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个人所得税正式开征。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国务院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的热情参与,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请回答:
          (1)材料1中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于调节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内需有何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战略的。
          【答案要点】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有利于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法》,说明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确保征收个人所得税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说明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国务院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说明我国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公众热情参与征集意见,说明公民依法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所依的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2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文化科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际人才竞争人才回流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
          转企改制文化产业支柱型产业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人才建设滞后于国家发展,所以我国经济规模达到全球第二,核心竞争力却不是高新产业与知识经济,不是人才的创新与创意,而是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以及低端制造业。当今中国亟须新的转型,而人才战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驱动力。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全球化在经历了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之后,现在又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人才的全球化流动。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并突出拥有知识技术和资本的人才在生产要素的核心作用,以推动产业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自中央的“千人计划”2008年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央和地方的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加大了人才的回流力度。中国新的人才政策还包括今年出台的“青年千人计划”,以及“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举措。
          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2)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延续、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2010年2月,由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省3家演艺企业联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儿艺剧院联盟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北京儿艺全国演出院线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2009年,天津市推出天堂电影沙龙、津味相声风景线等11个精品项目,今年年初又推出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59亿元……
          截至2010年7月底,辽宁省21家经营性出版社、65家新华书店和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53家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切实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破解改革难题,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日益发展繁荣,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正在蓬勃发展、向纵深挺进。
          请回答:
          (1)为什么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如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只有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到8个百分点。特别是,面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总结的,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提升经济、产业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文化品格、增加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正是基于对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将决定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地位的确立。
          材料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汪金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请回答:
          (1)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为什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答案要点】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2)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一个民族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文化本身的振兴和发达,而且关系着整个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0年、在全国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推动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力量开辟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重要、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灵魂和根本,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书写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摘自李长春,《在清华大学调研时的讲话》,2011年6月30日
          请回答:
          (1)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灵魂”和“根本”?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在全社会培植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7-24 2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民生
          关键词:“啃老族”招工困难就业问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钱袋子”分好“蛋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分配问题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改善民生
          春晚“说房”住有所居住房问题“铜陵模式”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教育公平
          1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北京等大城市,高房价已经成为催生“啃老族”的重要原因。高房价的重压之下,能完全靠自己买房成家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想租房结婚,又面临着随时搬家的可能。因此,买套婚房花光父母一生积蓄的现象并不鲜见。何况在现实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需要通过家庭、亲戚等调动、支配和利用社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人都是“啃老族”。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独生子女结婚成家,他们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立足社会难,赡养父母难。”这是很多80后遭遇的两难境地。据统计,全国80后累计有2亿多人,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减轻生活压力,不仅是青年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呼声。而对他们多些理解,少些苛责,应该成为全社会更理性、更善意的选择。
          “啃老”现象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摘编自《人民日报》,《“啃老族”也无奈,多理解少苛责》
          材料2
          在最近的媒体报道中,人们又看到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消息。不同的是,这次出现招工难的地区已经不再局限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是蔓延到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华北地区。为什么华北地区也出现了招工难现象?是短期性的劳动力短缺还是我国民工荒的范围延伸到了华北地区?中国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如何?
          请回答:
          (1)“啃老”现象的增加,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就业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2)针对材料2中的“招工难”现象,有人认为这反映出我国就业形势已明显好转,对此你怎么看?
          (3)温家宝为什么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4)结合上述表格和材料谈谈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答案要点】
          (1)“啃老”现象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通,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渠道不畅;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父母依赖思想重。
          (2)“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源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就业形势已明显好转,而是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
          (3)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4)第一,政府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劳动者就业观念更新的培训力度。第三,劳动者个人应该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及多种方式就业观念。第四,大学生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就业或自主创业,为社会服务,也实现人生价值。
          2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一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力赛”在各地展开:北京调高至1 160元,上海1 280元,广东1 300元…… “全国最高”标准屡屡易主。上半年,已有18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体现“劳有所得”原则、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钱袋子”越鼓,人们生活越有保障;财富分配越公平,人们越能心平气顺。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材料2
          2011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
          三方面措施包括: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请回答:
          (1)“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体现的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冲突?
          (2)温家宝为什么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要点】
          (1)“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讲求效率,但更注重公平。公平与效率并不冲突,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效率的提高有助平的实现,而分配的公平也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效率的提高。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要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在短期内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把胃口吊得过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以降低效率来追求低水平的公平,而应主要着力为困难群体提供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
          (2)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然会“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
          (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利用财政与税收的手段,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材料1
          最新消息显示,到9月份,我国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国务院确定的到年底全部建立这一联动机制的目标,预计可如期完成。在CPI高企的深秋,这无疑给那些为“买不起肉”发愁的低收入家庭送来丝丝温暖。
          64%、65%、62%、61%——自今年6月以来,我国CPI涨幅进入“6”时代。物价上涨,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目前,根据“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联动机制,一些城乡居民领到了价格临时补贴,一些城市还相应提高了低保标准。
          材料2
          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既具有更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请回答:
          (1)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你认为应该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
          (2)在新阶段,如何才能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3)结合材料3说明,为什么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案要点】
          (1)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就要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尽可能实现就业,让工资水平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让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尽可能与物价上涨挂钩。要根据“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联动机制适时调整低收入群体的临时补贴和低保标准。
          (2)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
          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要依靠消费拉动,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要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4痹亩敛牧希回答问题: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是亿万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盛宴”,而小品则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餐”。2011年春晚的5个小品中,有两个说的都是房子引发的故事:一个讲为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6 08:32 , Processed in 0.47193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