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启蒙思想家是:
A.陈天华 B.陈独秀 C. 严复 D.章炳麟
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启蒙思想家是谁。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历史人物。本题是一道常识题。在四个备选项中,都曾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进行过介绍,但时间却各不相同。严复原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甲午战争后就开始大力介绍西学;陈天华、章炳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时开始宣传西学的;陈独秀则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是在辛亥革命后、在领导和发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由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项“严复”,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启蒙思想家。
2.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实现抗战的革命中心任务是:
A.巩固和平 B.争取民主 C.改善民主 D.武装民众
答案: B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实现抗战的革命中心任务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有关历史知识。本题的选择有一定难度,在教材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但只要对教材掌握得较熟,理解较透彻。也是能够正确作出选择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为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于1937年二月发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在这里,备选答案中的内容实际上都包括了,但是,由于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实现抗战的革命中心任务”,考生也只能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唯一答案。从上述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五项要求中,不难分析出最根本的要求乃是争取民主。这是因为当时国内局势的最大特点就是蒋介石实行反民主的“溶共、反共”政策,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压抑民众的抗日要求。只有争取到民主,中国共产党才有合法存在的理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真正的坚实的基础,其他要求如巩固和平、改善民主、武装民众等才有实现的可能。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只能是B项。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
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 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答案: D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的关于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性质问题,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有关历史知识。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判和否定,指出它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时进行根据地建设提出的政治主张。因此, A项和C项都不是题目中所要求的正确答案,首先应排除在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革命,其第步是会主义革命。“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是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其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其要建立的则是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由此, D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4.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自卫战争胜利的战役是:
A.邯郸战役 B.津浦战役 C.苏中战役 D.上党战役
答案: D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是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为配合谈判桌上的斗争,领导人民军队行自卫战争并取得胜利的战役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有关历史事件。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先后命令傅作义和阎锡山进攻解放区,前者迫近张家口,后者进攻上党地区,但均被人民军队击败。在本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提到了上党战役,故D项为正确答案。在回答本题时,应根据题干中限定的“重庆谈判期间”这一条件作答,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答案: B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有关历史知识。建国之前,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在工矿企业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垄断地位,而且是旧中国腐朽统治的经济基础,必须予以没收。因此,把官僚资本企业收归国家所有,便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牢牢掌握住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奠定基础。当时,党和政府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残存于中国大陆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理等措施,陆续转为国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与官僚资本相比,并不是“主要途径”。至于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则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才开始进行的,并且也不是比官僚资本更“主要”的途径;而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只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要求的措施,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途径,更难称得上“主要途径”。故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的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同。不同的阶级都有为其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抽象的、为不同阶级利益服务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是不存在的。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B、C都没有抓住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利益这个根本,所以不特合题意要求。
12.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态
答案: A
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工资形式所以会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由于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计时)或劳动成果(计件)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就造成了工人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的假象,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Ao选项B指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选项C指的是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用于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支出。选项D指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内涵,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答案: B
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原因的认识。选项A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选项C和D是级差地租2和级差地租1产生的条件,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正确选项是B,因为绝对地租是不分土地好坏优劣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农业中由于有机构成低而产生的农产品价值和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差额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参加全社会利润的平均化,留在农业部门中形成绝对地租。所以,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1999年的纲已将有关资本主义地租的几个知识点都删掉了,也就是说,不再考了。
1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这是根据1992年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知识点(1993年以后的纲,这个知识点已删掉)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实质的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既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所以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过程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再生产就是生产关系的不断维持和扩大。这就是说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只生产商品,也不只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劳动者。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指的是生产规模,选项B指的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选项C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部分,不是全部(没有指出再生产出资本家),所以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5.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
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这是根据1992年纲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两种形式: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市场调节根源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计划调节根源于社会化生产客观上要求自觉地按比例发展。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所以,正确选项是D(1992年纲出在党的十四大前,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提法)。选项A、 B、 C,均不符合题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