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题
34.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 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 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 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内容,还有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中“度”的观点。所用材料出自《光明日报》2004年7月5日关 于中国科技馆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的报道。
本题的设计比较富于新意,但是考点比较清晰。考生从材料中的“环境”、“人类”、“自然界”等关键词中就可以大致把握到本题主要是考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理。这个原 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也涉及到,具有所谓的跨学科性,因而是考生们复习时必须注意 过关的知识内容。而且,关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问题是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国 内社会、科技的热点问题。所以,其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本题考查的知识主题,既体现了 学科重点,又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时代性。其作为大题考到,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问题(1)材料中提到的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即 一方面主体的实践活动改造了客体,使客体发生了符合主体需要的改变;另一方面客体反作用 于主体,主体的状况受到客体的影响。确切地说,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把人类实践所施加的正负影响都反作用给人类。所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问题(2)引用的说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出自恩格斯的名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本意正如 答案所指出的,是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考生要避免的是对这句话作简单的字面理解,从而得出这句话是错误的结论。这样就陷 入了误区。如果考生不了解这句恩格斯的名言,也须认真从题意和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等字词,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真实用意。
问题(3)考查的“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部分经常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用“度”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契合考查要求的。“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应该是出自圣雄甘地的名言。考生在回答时要凸现“适度”原则,说明自然界承载能力及其资源的有限性,主张人类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这样就合乎试题答案要求了。如果考生还提到了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也可以得分。
3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W020091029683340791618.bmp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 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 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 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 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的措施虽然没有在参考答案之内,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是涉及到“政经”和“邓三”这两个学科的双重考点,也是我国当前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考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 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 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目 标的内涵和要求。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 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业 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 业和再就业工作。
本题的考查内容似乎相对比较偏,但提出的问题却比较简单,就是“原因”和“措施”这 两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回答。本题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对实际做题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表中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揭示出 来的问题已经在问题(1)中被说明了,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所以,做题时直接根据平时学的知识作答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