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回复: 0

2002年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理科)E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5 15: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仅简单复述材料者酌情扣分。
  36、以下是关于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的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
  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一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每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3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②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③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独立的三大块内容结合起来命制大型主观题的题型在考研命题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虽然此题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较多,跨度较大,但是由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非常具体地圈定了所运用的原理,这就使本应较难答的题目显得容易了。回答此题只要原理清楚,抓住题中所给定的材料用原理进行说明,得高分也是不难的。

  37、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
  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消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3分)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4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资本主义生产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须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同的。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这道试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的大题,但同时也涉及邓小平理论概论关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部分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国当前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于第(1)问,材料1①说明了要求扩大市场,资本无限增殖是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材料1②,说明国际分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材料1④说明交通运输、通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2)问涉及材料2。《全球化与中国》、《世界经济》这两段表明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各国都可能从中获益。而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和《世界经济》这三段,则表明:经济全球化中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其中美国收益最大,是最大的赢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饱受贫穷之苦。
  第(3)问则从回答“我国对策”的角度来看材料1,它告诉我们:首先要承认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事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材料2,我们可以知道: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双重效应,可以说机遇和风险同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材料3告诉我们,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国际经济秩序,使全球化真正实现双赢和共赢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6 01:19 , Processed in 0.05077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