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1997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理科)

[复制链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5 23: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油等基本农业产品是12亿人口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2分)
  (2)确定重点任务的意义: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九五”目标的顺利实现;(2分)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保持社会稳定;(2分)这一重点任务的完成,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分析】本题考点: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
  解答本题应首先从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而根据“九五”期间提出的重点任务,正确分析它的重要意义。
  回答时建议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确定“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说明确定重点任务的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29.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10分)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6 0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①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分)
  ②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4分)
  ③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4分)
  【答案】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分)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2分)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2分)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4分)
  【分析】本题考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第一问,结合材料1中孟德斯鸠的环境观。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他力图从客观的物质因素中去寻找各国人民性格、制度等等之所以存在差异的原因,对破除封建神学旧观念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夸大了地理气候条件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品性的作用,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了。
  第二问,结合材料1和材料2。材料1是孟德斯鸠的环境观,材料2是恩格斯的环境观。孟德斯鸠的环境观是机械论的,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恩格斯的环境观是辩证法的,他主张环境和人类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人类。人类应全面掌握社会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改造自然。
  第三问,回答的关键是抓住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占有自然,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有双重影响。恩格斯所说的“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是告诫人类要全面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
  30.下列是有关1994-1995年美国插手国共谈判的材料:(10分)
  材料1
  1944年11月10日,毛泽东与赫尔利最后达成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内容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6 01: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一、中国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应共同工作,统一中国一切军事力量,以便迅速击败日本与重建中国。
  二、现在的国民政府应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和无党无派政治人物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并颁布及实行用以改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新民主政策。同时,军事委员会应改组为由所有抗日军队代表所组成的联合军事委员会。
  三、联合国民政府应拥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建立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的原则。联合国民政府应实行用以促进进步与民主的政策……
  四、所有抗日军队应遵守与执行联合国民政府及其联合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并应为这个政府及其军事委员会所承认,由联合国得来的物资应被公平分配。
  五、中国联合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所有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
  摘自《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材料2
  这一协定(见材料1)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八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
  摘自1944年11月10日毛泽东致罗斯福函
  材料3
  蒋介石明白告诉赫尔利:承认这一协定,将意味着他和他的党完全失败,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共产党控制政府。
  摘自《美国对外关系,1944,中国卷》
  材料4
  11月21日,国民党方面又另行提出了一个三条反建议,由赫尔利转给周恩来同志。它的要点:一、国民政府允许将中共军队加以改编,此后,承认中共为合法政党;二、中共应竭诚拥护国民政府,将其一切军队移交国民政府军委会统辖,国民政府指派中共将领以委员资格参加军委会;三、国民政府之目标为实现三民主义之国家。
  摘自《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材料5
  在武装的政党和军阀强大得足以抗拒政府的时候,中国是不能有政治统一的。美国方面曾过分估计了后者那些力量,而最强大的力量,依然是重庆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并无法西斯心理,他正在为了他的国家走向民主政府,那是他的事业的目标。美国已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的政府,并且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支持它,但并不曾支持任何军阀或武装的政党。在该国有强得足以抗拒政府的武装力量的时候,一个自由的、团结的和民主的中国总不能在这次战争中出现。
  摘自1945年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2分)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3分)
  (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1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6 02: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4)指出材料5中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4分)
  【答案】
  (1)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2分)
  (2)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3分)
  (3)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1分)
  (4)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4分)
  【分析】本题考点: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共产党及美国三方面围绕中国命运的争论。
  第一问,结合材料1中的“改组”“现在的国民政府”为“联合国民政府”,以及“军事委员会应改组”为“联合军事委员会”、“所有”军队“应遵守与执行”“命令”等关键词。
  第二问,联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实现全面抗战路线等主张,同时联系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坚持独裁、反共立场,并将它们与材料1、2、3相对照。
  第三问,将材料4中“三条反建议”与材料1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不难发现其实质和要害;
  第四问,从材料5中可以看出赫尔利粉饰蒋介石国民党、诬蔑共产党的态度与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8 14:00 , Processed in 0.05569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