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3|回复: 2

1997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材料题(文科)二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5 15: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客观题。在强化阶段,就已经开始大量的做题目了。到了冲刺阶段,要继续训练。除了继续做题外,还要把之前做错的题目都拿出来再做一遍,无论是真题还是其他练习册上的题目。最好对错题区分下类别,如果是知识点型不熟悉的题目,那就要回来再记忆一遍;如果是需要深度理解的题目而你至今仍不理解的,则要去问一下老师或同学,因为经过一到两轮的复习你都没有弄明白的地方,说明你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准确,需要更正过来。
  30.下列是有关美国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延长最惠国待遇并继续与中国交往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经济上的,也不是战略上的,而是道义上的。向中国输出自由和民主的理想是对的。鼓励中国学生来美国和有才华的美国学生去中国是对的。孤立中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希望影响中国的话。
  我们需要发挥坚信民主思想的力量,这种信念的力量。如果我们奉行一项力求同中国人民来往并促进对我们有利的商业关系的政策,我们可以帮助创造一种民主改革的气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进口世界的商品和劳务而阻止外国思想入境的。民主思想使每一个大陆的国家得到改造,中国必然也会发生变化。
  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来不仅仅是美国利益的体现,它是美国理想的延伸。美国政策这个道义的方面要求我们积极参与世界事务。
  摘自美国总统布什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991年5月27日)
  材料2
  我们应当运用我们的外交和经济手段,使走向民主化的国家获得实际的鼓励,使拒绝民主化的国家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有权以各国在民主化和市场改革的实际进展为条件确定我们对不同国家的外援和减债政策。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例如中国的情况,我们应当以政治自由化和负责的国际行为作为提供优惠贸易条件的前提。
  摘自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时的第三篇政策声明《美国安全的新契约》
  (1991年12月12日)
  材科3
  21世纪的经济正在中国形成。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中国是美国价值80亿美元的商品市场,给美国15万人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中国拥有核武库,它是亚洲乃至全球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就是我为何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以及在加强美中关系的同时,开始实行支持促使中国进行建设性变革的力量的新方针的原因所在。
  把人权同最惠国待遇联系起来已把我们带到了尽头。由于政治动乱和困难的时候中国所取得的进展,提倡人权的人中几乎没有人主张完全取消最惠国待遇。不过,有些人仍然建议实行有针对性的而又全面的制裁,或者把人权同我们每年对最惠国的审议联系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5 1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我认为,在推动中国的人权事业方面,这样的办法比起我们正在寻求的办法可行性更小,而破坏我们本身在那里的利益的可能性更大。
  我在中国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是符合美中两国长期利益的。我相信,事实将证明,这些行动是推动人权事业的最好办法。
  摘自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4年5月31日洛杉矶时报的文章:
  《孤立中国不可能改善人权状况》
  材料4
  在中南海红墙后面,地面干干净净,桃花花辫随风飘入平静的湖中,一派宁静的景象,但这里是作出强硬决策(特别是对美国)的指挥中心。
  克林顿政策已同意让中国获得它最想得到的东西即最惠国待遇,但美国政府有可能以中国仿制美国软件和类似产品为由通过提高对中国进口货的关税使中国蒙受2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国会还有可能采取有选择的制裁措施,而克林顿总统则可能在选举年难以否决这些措施。
  但是中国的立场越来越明显:由于美国工商界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美国缺乏使任何认真的经济压力起作用的那种力量。
  北京领导人现在扬言要对美国任何制裁措施,哪怕是有选择的制裁采取报复行动。尽管如此,克林顿政府还是在作好准备,以便就中国未能实施1995年一项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来自中国的巨额玩具、服装和其他进口货征收惩罚性关税。目前正在华盛顿考虑的其他一些制裁措施的目的显然是为国会和克林顿政府提供政治“掩护”,便于它们继续让中国获得最惠国地位,而且大概不加任何条件,为了不让对华政策批评者获得退路,民主党人正在敦促克林顿总统以非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以对付说他在对华问题上软弱无力的指责。
  然而,所有这些行动都不会使中国领导人改变政策,也不会对中国正在猛增的贸易顺差造成什么影响。
  摘自美国1996年5月6日《商业周刊》的文章:
  《美国扬言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北京采取强硬路线》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1和2,指出在对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两者的异同。(3分)
  ②材料3说明,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在对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试指出这一变化,以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4分)
  ③材料4认为,1996年美国政府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显然是为国会和克林顿政府提供政治‘掩护’,便于它们继续让中国获得最惠国地位,而且大概不加任何条件。”对此应如何认识?(3分)
  【答案】
  (1)两者都主张用最惠国待遇问题影响中国的内政;(1分)但前者企图通过输入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改变中国,(1分)后者则妄图以最惠国待遇为条件直接干涉我国内政。(1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5 17: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页标题#e#
  (2)将最惠国待遇问题与所谓人权问题挂钩的政策改为相互脱钩。(1分)有关的国际背景:由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外交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美国难以采取完全敌视和孤立中国的政策。(1分)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美国需要同中国合作或磋商。(1分)美国政府必须重新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才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维护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利益。(1分)
  (3)在对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国内有不同的主张。(1分)1996年是美国大选年,克林顿政府在美国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做法,除了强调美国知识产权利益并能继续向中国提供最惠国待遇外,(1分)也的确有弱化反对意见、争取选票的目的。(1分)
  【分析】本题考点: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
  第一问,结合材料1和材料2。材料1是布什总统时的讲话,他主张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材料2是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的声明,他主张以最惠国待遇作为施加压力的筹码,迫使中国接受美国所要求的改变。二者虽然手段各异,但目的相同。
  第二问,结合材料3。材料3是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一年多,为他的对华政策辨解时写的文章。调整的国际背景:①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外交业绩显著,美国难以孤立、遏制中国;②中国是世界性大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同中国合作或磋商。
  第三问,结合材料4。1997年是美国大选年,克林顿政府在同意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保持同中国“接触”的同时,不排除在某些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做法迫使中国让步,即“采取有选择的制裁”。这一做法显然有减少反对意见、有争取选票之意。
  【编者按】考研政治和英语、数学的复习规律有着很明显的不同,英语,数学以及专业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基础过程,而政治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不存在基础好坏的差别,记忆性的内容较多,所以只要认真复习都可以过线。关于这门课大多数同学开始复习的时间都比较晚,所以在冲刺阶段就要增加复习时间,只有这门课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较多分数的。所以说冲刺阶段,应该保证每天三个小时的政治复习时间,如果是专业课压力不大或是不考数学,还应该考虑再相应增加一些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4 15:57 , Processed in 0.05580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