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回复: 0

考研英语(二)翻译:你不知道的事(3)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5 13: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篇文章——《考研英语(二)翻译:你不知道的事(2)》中,中公考研已经为大家指出两个方法来提高自己译文的质量,即避免“翻译腔”和多用“好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继续来关注第三个方面:
  三、注意动词的“三态”
  在英语中,动词存在“三态”,即:时态、语态和情态。多多注意这“三态”,可以使理解更为准确,进一步优化译文。比如,2011年真题中的例句:Who would have thought, globally, the IT industry produces about the same volume of greenhouse gases as the world’s airlines do—roughly 2 percent of all CO2 emissions?这是全文的第一句,目的在于以问句的形式提出本文的主题,即IT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们广大考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角度理解温室气体,因为谈到温室气体,我们会想到汽车尾气、非清洁能源的使用等原因,而很少会想到IT产业也会产生温室气体。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把作者的这一意图传达出来?其实,从would have thought这一时态中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这实际上对过去的一种虚拟,翻译时把“过去没有想过”这层意思翻译出来即可,即“谁曾想过……?”,这里要注意的是依然沿用原文的问句形式,而不能直接翻译成“谁也没有想过……”,后句表现力稍差。
  在2012年同样出现这样的考点,即They fear that it hurts their economies, depriving them of much-needed skilled workers who could have taught at their universities, worked in their hospitals and come up with clever new products for their factories to make.这篇文章讲的是“人才流失”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这句话的翻译上。They指的是“贫穷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这句话前半句可以翻译为:他们担心这会危害本国经济,剥夺他们急需的技术性人才。who引导定语从句,修饰限定的是much-needed skilled workers,句中则使用了could have taught…worked…and come up with…,表示的是对过去的虚拟,传达的意思是如果这些人才不移民,在本国可以做出的贡献,可以翻译为“本来可以……”,即这些人才本来可以在本国大学任教,在医院工作,设计出智能的新产品以供工厂生产。
  除了上面提到的“情态动词+have+done”的形式外,英语(二)中常考的时态还包括现在完成时。相比“情态动词+have+done”,现在完成时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翻译为“已经……”或“一直……”。总之,“三态”往往会传达作者的言外之意,只有把它翻译出来,表达才会准确、通顺、清楚。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英语辅导名师——申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0 03:14 , Processed in 0.03490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