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23: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三、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种假说,于1609年、1619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到20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请说明:人类对天体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哪些理论?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不少领域都将准许外国资本进入,有人担心外国资本会占领中国市场。在保险领域,我们试验性地准许两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广州和上海两地。开始,美资背景的友邦保险公司以全新的经营方式和优质服务,一下占领上海市场91%的市场份额。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资保险公司既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又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在竞争中,使市场份额逐渐上升到81%。
谈一谈上述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理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客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3.【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4.【答案】B
【解析】“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列宁的全话是:“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此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道题目较难,需要考生好好的分析。
5.【答案】A
【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所以答案应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知识点。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其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其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本题的答案: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大不一样。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列宁曾经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变成客观现实,可见,C是唯一正确选项。科学的认识往往是具有超前的预见性的,是实践活动的先导,由此可知A和B项是错误的。实践与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并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
13.【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跟着感觉走”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4.【答案】C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16.【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8.【答案】C
【解析】略
19.【答案】D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观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本题的正确选项十分明确,也比较规范。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真理和实践的某些特征、属性和功能,但都不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1.【答案】D
【解析】“当一位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这句话说明了真理性认识是要发展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说明认识或真理也存在绝对性特点。所以D项所述符合题意。A和C项明显错误,B项否认了可能性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
22.【答案】D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3.【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所以C项是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