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
【解析】 引文出自陈独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反映了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陈独秀忽视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的作用,贬低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统率,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由和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从而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这是导致他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D
【解析】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将这三大作风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10. C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和外援上,反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毛泽东严厉批评了王明错误主张,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毛泽东深刻阐明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1. A
【解析】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尽管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为特征的主观主义,其原因是没有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12. B
【解析】 真正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必备条件。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关键,二者同属上层建筑范畴。
13. A
【解析】 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多种表演,但最主要的是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4. B
【解析】时事题
15. A
【解析】 时事题
16. A
【解析】 时事题
二、选择题Ⅱ
1.A B C D
【解析】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是一元论,但不一定是唯物主义,也可能是唯心主义。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是德国哲学家杜林的观点,不仅不是唯物主义,最终反而倒向唯心主义。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是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也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可以坚持辩证法。
2.B C D
【解析】 这种错误做法不是否认规律的作用,而只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贬低了人的能动性,把人看成只能在规律面前消极等待,不能创新的消极的主体,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3. A B C
【解析】 这一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要求人类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必须把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放到一个更广泛的系统——生态系统中去考察,而不是人为地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社会的短暂发展。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反面证明了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A D
【解析】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旦人们对客观的社会和自然必然性有了正确认识并能支配它,使其服务于人类的自觉目的的时候,也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时,客观的外在的力量处于人们的控制之下,劳动已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不再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旧存在并发挥作用,人的自由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
5. A B C D
【解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来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所以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题中四个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6. A B
【解析】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就财政收入而言,其主要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就财政支出而言,国家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行政开支和国债利息。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的。在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调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了“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再贴现利率。当社会需求过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应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考试大
7. A B C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8.A C D
【解析】 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首次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9. A C D
【解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再次,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未没收民族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0. A B C D
【解析】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1956年的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子恢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思想。因此本题所有备选项均应入选.
11. A B C D
【解析】 1955年3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这一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1956年l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不久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从1958年金门炮战到60年代初,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了“一纲四目”的思路。1963年,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想法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四个基本政策:第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等都由台湾当局处理;第二,台湾所有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待条件成熟后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协商后进行;第四,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2. A B C
【解析】 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时期。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从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13.A B C
【解析】 改革开放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的政策,也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最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
14. A B C D
【解析】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5. A B D
【解析】 时事题
16. B C D
【解析】 时事题
17. A B
【解析】 时事题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地震预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还以一个难题,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从而揭示地震的规律,更好的为指导人类的防震减灾服务。
2、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思路点拨】抗击汶川大地震无疑应该是今年考试所需重点准备的内容。材料1简单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材料2是关于当前世界地震预报水平的介绍分析,直接对应问题1,考生应审清题意,要求根据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原理回答。材料3是对抗震救灾的总结,对应问题2,关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