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回复: 1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五章之资本主义的形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考点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考点2 资本的原始积累
  1.定义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结束。
  2.主要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意义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考点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点拨:此考点应与本学科第四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结合一起复习。
  考点4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考点5 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本考点在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题考查过)
  (1)定义: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与交换价值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9题考查过)
  (1)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反映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2)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①对立性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统一性表现: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点拨:三个概念——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对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关系、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
  考点6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点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7-24 2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7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的质与量
  (1)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2)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3)决定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④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⑤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⑥自然条件。
  (4)商品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劫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考点8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考点9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的交换的媒介,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9题考查过)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3.商品转化为货币
  (1)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2)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题考查过)
  考点10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2)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①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②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3.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点拨:虽然此考点在2010年课改以后从未命题,但考生仍需以重点考点来把握,一旦出题,可以结合现实出理解性的选择题。
  考点11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点拨:与本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结合一起复习。
  考点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考点13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1世纪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当今时代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马克思重点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不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实际经济生活中首先由生产所有制关系决定。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5 00:13 , Processed in 0.06006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