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回复: 2

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定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
  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
  (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点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非是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是针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这个问题的回答。
  考点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考点5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②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②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点拨:自然科学物质结构与哲学物质范畴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定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2)定义方式(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3)理论意义:①划清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②划清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③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④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
  考点6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三个阶段)。
  (2)意识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现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点拨:鬼神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鬼神形象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23: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7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3)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本考点在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题考过)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点拨:考生要注意积累相关名言,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都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时间和空间的定义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7.时空的特性
  (1)客观性。
  (2)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3)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考点8 社会的物质性
  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2)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9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理论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3.实践意义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考点10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考点11 实践与人的存在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考点1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7-25 0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13 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二,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010-3/2011-34/2014-34)
  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热点问题,也是高频考点,五年来既出过选择题,也出过分析题。
  考点14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考点15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内涵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
  (4)规律是客观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3.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1)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3)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6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创造性。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考点17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考过)
  考点18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通过实践发挥其作用(基本途径)。
  第三,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19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含义
  (1)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内容,讲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2)主体选择讲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2.关系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人们的活动受客观规律制约,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未来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
  (2)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了它,就这么eas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5 00:13 , Processed in 0.06362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