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回复: 0

2015考研政治考点:马原部分(四)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XZ】表示选择题,【FX】表示分析题。下同。
  六、政治经济学【XZ】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①有用性 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
  ②劳动产品共有的自然属性 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③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空白)
  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交换价值的基础,决定交换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体力的消耗
  ②具体劳动: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 → 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与货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
  商品生产者会总是力图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客观上会促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得全行业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 货币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4.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基于工人完全的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即工资;②生活必需品:本人、家属、教育训练;③最低界限。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即劳动;②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源泉;③能够创造新价值,新价值v+m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更大。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生产物质资料/劳动过程
  ②抽象劳动: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v → v+m,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工人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有偿)和剩余劳动(无偿)
  6.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
  不变资本c:①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②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可变资本v:①购买劳动力的资本;②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工人创造的是新价值v+m。
  区分意义:①确定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依据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垫付资本c+v的产物,剩余价值便取得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①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加剧(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v)
  ③相对过剩人口(失业)
  ④生产相对过剩(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经济危机
  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8.垄断与竞争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更加激烈,垄断并不缓和竞争。
  9.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①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但企业所有权仍然属于他们)
  ②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改变
  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②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
  ③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没有改变
  ④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发生改变
  ⑤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分配矛盾,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七、科学社会主义【XZ】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7 05:12 , Processed in 0.04391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