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马原哲学复习指导:如何深化理解“理性认识”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感性认识”进行了详细分析,尤其是对感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重点阐释。本文意在对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进行归纳梳理,对有可能出现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剖析,以助于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对理性认识的定位要清楚,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运动中的第二个阶段,是相对于认识的最初阶段即感性认识而言的更高的阶段,是认识运动中正式进入理性思维层面、借助大脑的抽象思考所获得认识。
  其次是对理性认识的概念的理解。“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个对理性认识的界定中,有着这么几个关键词:“抽象思维”,“感性材料”,“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抽象思维”揭示的是理性认识的工具或途径,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所借助的手段已经不再是作为感觉器官的眼耳鼻舌身等,而是借助于“大脑”,进行能动地抽象思维。感觉器官得到的是感性认识,大脑的抽象思维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感性材料”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真正看到、感知到某个事物,通过一系列的感官得到对事物色、声、味、触等等的方面的表面的、浅层次的认识,才有可能根据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也是从认识外表到认识性格的,只有先认识他的肤色、嗓音、体味、四肢、动作和习惯等方面,才有可能更详细、深刻地去认识他的性格。在这里,感性和理性实际上也涉及到了辩证法中的“现象和本质”这一组范畴。现象对应感性认识;本质对应理性认识,两组概念结合起来理解会容易得多。
  最后一组关键词包括“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这些方面是理性认识的认识对象、结果和特点的概括。理性认识的对象虽然也是“事物”,但这里的事物已不再是肤浅的、表面的事物,不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更加本质的、全体的事物,是深入到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规律(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认识。在这里,“全体”的界定还是需要跟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表象”区分开来的。虽然都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前者的认识是借助理性思维的认识、是深层次的认识;后者的认识还只是动物本能性的认识、是浅层次的认识。比如说,对于一个人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结果是这个人的外貌,理性认识的结果还包括对外貌特点的分析、外貌形成因素、外貌对其自身影响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认识,这一点需要清楚。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一种抽象认识,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必然也是抽象的,所以对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形式的解释最好借助于例子。就概念而论,比如“哺乳动物”的概念,“哺乳类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判断:老虎是哺乳动物;蚂蚁不是哺乳动物。推理:根据对哺乳动物的定义,老虎符合哺乳动物的所有特征,所以老虎是哺乳动物;蚂蚁不符合哺乳动物的定义,所以蚂蚁不是哺乳动物。假说: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通过对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的解释,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理性认识的特点以及它的优劣所在,本文不再赘述。
  到这里,文章已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进行了扼要分析,接下来是如何正确对待这两种认识,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将在下文论述。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名师——陶传宁)
  相关阅读?
  马原哲学复习指导:如何深化理解“感性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7 06:06 , Processed in 0.05170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