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6|回复: 0

考研政治毛中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提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同志去世之后,选任华国锋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之后针对“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展开一系列讨论,以胡耀邦为代表的一派反对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两个凡是“。为此,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担任副校长时创立了《理论动态》这个刊物,五天一篇,对文章质量要求比较高。
  胡耀邦主持党校工作,实行“四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袋子。工作人员和学员的思想很活跃。 这些学员亲身经历了十年浩劫,很多人心里有不少疑问。在“四不主义”的氛围中,一些学员从实践出发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文革”提出了疑问,这些学员是从全党范围抽调来的中高级干部和理论宣传骨干,他们的讨论十分重要,可以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酝酿与前奏。其中,后来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高级班学员杨西光,在讨论中十分赞成实践标准。他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这一次学习有直接关系。
  在这期间, 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在审阅理论部送来的哲学专刊第77期大样的时候,看到大样上有一篇署名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该文是报社理论部王强华去南京开会时约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朗写的。胡福朗的稿子1977年10月寄到报社,原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由《光明日报》马沛文、王强华对文章前后进行了5次修改,增加了反对教条主义、冲破禁区的内容,题目定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第五次修改稿经胡福明看过并同意。杨西光看到这篇文章,联系起中央党校的学习、讨论与交锋,十分兴奋。他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说到了点子上,但又觉得文章仍偏重于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说,思想性和针对性不够强,特别是缺少批判“两个凡是”的内容。他决定先把文章撤下来。一是文章要做较大修改,要进一步触及当时拨乱反正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且要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进行阐述。二是这样重要的文章放在哲学专刊上影响小,修改后应该放到头版上,扩大影响。此时。恰好胡福明到京开会,于是把胡福明请来投入修改。 与此同时,杨西光得知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孙长江正在撰写同一主题的文章,他便请孙长江于4月13日来报社开会,参与对立章的修改。胡福明、马沛文、王强华参加。会议由杨西光主持,详细讨论了文章的修改意见。主要修改意见是:要加强针对性,批评“两个凡是”,要提倡冲破禁区,解放思想;要从各方面充分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充分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革命导师都曾经用实践修正自己的观点;要批判愚昧思想,批判“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的教条主义,等等。会后,胡福明于14日、15日修改了一次,有事离京。 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接着作了较大修改,21日将改稿送给孙长江修改。 24日,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又一次讨论修改了此文,将修改稿再送到党校。在此期间,杨西光亦曾亲自到党校同吴江、孙长江交换意见。讨论此文修改。党校同志经过各方面考虑,决定把原已由孙长江写出的初稿和《光明日报》文章以及讨论意见并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修改。这就是说,把党校已取得的成果放到胡福明的文章当中来。由孙长江执笔完成。孙长江完稿后,再经吴江修改,27日定稿,送胡耀邦审阅定稿。至此,文章进行了10次较大修改,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由胡福明起草初稿,孙长江最后执笔完稿。杨西光、吴江、马沛文、王强华多次参加讨论修改。请注意标题中的“唯一”两个字。这里强调的是,除了实践这一个标准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标准,这就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战斗力。
  经过胡耀邦审阅定稿,决定文章先在中央党校办的《理论动态》上发表,然后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再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可以增加文章的重要性、权威性和神秘感,引人注意。而且,这篇文章是集体的成果,用个人署名不合适。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动态)是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创办的内部刊物,于1977年7月15日出版第1期。胡耀邦明确提出:办这个刊物,就是要把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的路线是非、理论是非、思想是非再颠倒过来,一个问题一篇文章,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理论动态)是一份朴素的,没有封面设计的刊物。每期大体只有十几页,以大字刊登一篇文章。它出版之后,由于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很受广大干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欢迎。第二天即5月11日,(光明日报)全文刊登这篇七千多字的文章,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将此文向全国新闻界发了通槁。 各省市自治区报纸开始陆续转载此文。这么多重要报纸如此迅速地转载光明日报的一篇评论,是极为罕见的。特别是这篇评论有强烈的针对性,触及到极为敏感的现实问题,所以立即轰动全国,犹如巨石投入水中,引起轩然大波。自这一次《光明日报》出现“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大获成功之后,一段时期内,各主要报纸便不时采用这种署名方式,发表重要评论,以加强其权威性。这种署名方式也进入了新闻学教科书,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三,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第四,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它紧密联系当时在各方面展开的反对”两个凡是”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辅导名师——王星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19:14 , Processed in 0.063167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