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2012考研专业课历史学讲义:夏商西周

[复制链接]

1581

主题

1581

帖子

474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5
发表于 2016-7-4 1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夏商西周
  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端与发展的历史时期。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夏朝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尚处于雏形阶段,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生产技术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继夏而起的商朝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国,建立商朝。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商朝不仅比夏朝有了很多的发展,而且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商朝处于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神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文王时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的拥护。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周朝以平王东迁为界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延续了两百多年。西周时期,国家机器逐渐完善,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代表了周朝从政治制度到社会结构的特征。把“礼”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准则,也是周朝出现的。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其中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是其重点,可能出现史料分析和简答题。
  需要掌握的理论问题:古代文明和古代国家,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需要掌握的名词解释:井田制、武王伐纣、西周宗法制、少康中兴、成汤、周文王、共和行政。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一)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朝是在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中建立的。启继承父位后不久,其弟武观据西河而叛,启诛杀武观,夏朝才得到初步稳定,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启死后,子太康继位,不久五子(太康的五个兄弟)内讧,夏朝内部发生争立的动荡,接着又发生武装叛乱。太康在挫败政敌取得政权后,不理政事,沉湎享乐,引起民众怨恨、诸侯离心。东夷有穷方伯后羿乘机起兵攻夏,把太康赶走,取得了王位,史称“太康失国”。后羿自恃善射,“不修民事”,沉溺于田猎游乐之中,而委政于寒浞,后来寒浞杀掉后羿,夺得王位。
  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其弟仲康在斟鄩(今山东潍坊)建立了一个小朝廷,但无力复国而亡。仲康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鄩氏,后又为寒浞攻杀于帝丘(今河南濮阳)。相妻逃归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生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牧正”。寒浞之子浇又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君委任他为“庖正”,封子纶邑(今河南虞城)。少康在纶,“有田一十成,有众一旅”,广施恩德,积极招纳夏的余众,准备复国。最后,在夏臣伯靡的协助下,少康攻灭寒浞。少康被拥立为夏王,恢复了夏的统治。少康继位后,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得到贵族和平民的支持,号称“少康中兴”,夏朝统治得到巩固。
  从少康到胤甲是夏朝的发展阶段。少康死后,其子杼(又作季杼)继位。他一度迁都于河内的原(今河南济源),又迁都于老邱(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季杼在此彻底肃清了寒浞的残余势力,又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阿,形成夏朝的极盛时期。季杼之后,直到胤甲,夏朝经历了五代六王,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夏朝以伊洛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受其影响的领域则更为辽阔。
  夏朝末年,桀生性暴虐,民不堪苦,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家忠于夏桀的诸侯,进而率军在鸣条之野与夏桀决战。夏桀战败,南逃至今安徽附近的南巢而死,夏朝灭亡。
  (二)夏文化的探究
  由于历史久远,有关夏朝的史料记载相当贫乏,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村遗址、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内涵比较典型,被分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类型”、“陶寺类型”。它们的年限基本上在夏朝纪年的范围之内,或稍有早晚。目前,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先商文化,有人认为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夏文化。即使认为是夏文化的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它的一二期属于夏文化,三四期属于早商文化;有的认为,它的一二三四都是夏文化。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有待于更多底下材料的发现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它是夏文化。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一)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商朝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为晚商时期,可见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
  鸣条之战是汤灭夏的战争。夏朝末年,桀生性暴虐,民不堪苦,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家忠于夏桀的诸侯,进而率军在鸣条之野与夏桀决战。夏桀战败,南逃至今安徽附近的南巢而死,夏朝灭亡。汤灭夏后,回到亳,即位为王,商正式建立
  商自仲丁到阳甲,内部发生了长期的争夺王位的斗争,使商的国势迅速衰弱。同时,由于洪水为灾,政治中心经常迁移,前后已迁都五次,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商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后,于公元前1 300年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商朝亦称殷朝。
  迁殷之举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但经过激烈斗争,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终于成功迁都,稳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势,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此后二百多年商朝再未迁都。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其主要政绩有:武丁即位以后,“三年不言”,广采民意,“以观国风”;知人善任,提拔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彻底扭转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不断对外用兵,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的鼎盛时期。商朝的辽阔疆域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二)考古发现
  商朝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殷墟、甲骨文、郑州商朝、妇好墓和偃师商城,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商朝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十分珍贵的古代遗存。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东墙夯土层内木炭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距今3570±135年,据此可知其上限约当公元前1620年前后。根据文献记载与前人考证,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隞”的隞都,属商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亳,属商代早期。无论如何,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偃师商城是中国商代都城,发现于1983年,为商代早期的一座大型城址。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对,两者相距约6公里。根据偃师商城的城墙、城门、宫殿建筑基址发掘的地层来判断,其年代属于商代二里岗期,为早商城址。偃师商城为解决汤都亳的位置提供了新的证据,有人认为该城是商代早期商汤所都的“西亳”;有人主张是商初的桐宫;也有人认为是商代中期与郑州商城年代相近的又一个都城。
  三、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建立: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因其所居地为周原,故号为“周”。周文王时积聚力量,做好反商的准备。武王即位以后,修文王绪业,继承文王遗愿,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武王东观兵于孟津,向殷王朝示威,并观察殷王朝的动静。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已无暇顾及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了。武王遂率师东伐,于十二年二月甲子朝(即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的早晨),至于商郊牧野。武王伐纣是有充分准备的。武王率领戎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诸侯军旅,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此“八国”军队跟随出征,是打败殷商王朝的重要力量之一。
  西周的鼎盛:周人取得了政权后,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盛世”。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由于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奴隶主贵族地位发生沉浮,平民和贵族、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剧,外部与夷、蛮、戎、狄的关系紧张,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周厉王时期,为了增加收入,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专利”,把山林川泽的采收和开发权收归国家,并剥夺或取消世袭贵族占有山林川泽的部分特权,又卫巫监谤,终致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公元前841年暴发国人暴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它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从此以后,“赫赫宗周”江河日下。于是周公、召公临时主持政事,号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开始。
  宣王中兴与西周的灭亡:周宣王即位后,“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不藉千亩”,由此将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封建性的租佃关系得以发展。周朝国势渐兴,史称“宣王中兴”。但国之大势已无可挽回,周幽王继位后,“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太子宜臼联合犬戎、吕等国攻破镐京,杀周幽王。宜臼即位,是为平王。时镐京残破,犬戎威胁,周平王遂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一)专制王权和中央机构
  1.专制王权进一步加强。周王自称“天子”、“天之元子”,奉天命而统治下民,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西周各级官职已比较完善,周王以下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辅佐天子,总理天下。三公以下设六卿,六卿分“三左”、“三右”。各级官吏都由贵族担任,世代相袭,作为俸禄而分封的采邑,也是世代享用,这叫做“世卿世禄”。
  3.军队、刑法和监狱。周朝军队有三:“周六师”或称“西六师”,即宗周六师,驻扎镐京宿卫宗周;“东八师”,即成周八师,驻扎于东都雒邑,东镇广域,西卫宗周,南威淮夷,北扼幽燕;“殷六师”,驻朝歌以镇商朝遗民。西周刑法严苛,有墨、劓、刖、宫、大辟五刑,此外尚有鞭刑和流放刑,刑罚适用原则是“刑不上大夫”。
  4.宗教职能的加强。巫(总掌祭祀之职)、祝(掌祝告)、宗(祭祀之官)、卜(占卜之官)、史。
  (二)分封制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三)宗法制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在宗法制下,宗族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一般由嫡长子世袭,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和公卿,为小宗。诸侯对周王为小宗,但在封国内则为大宗。诸侯以下大夫等各级贵族也都依次分别以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宗法制也适用于异姓诸侯。姬姓王族与异姓诸侯之间通过婚姻结成甥舅关系,成为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名分制度。“尊祖”、“敬宗”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而礼乐制度则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基本制度。周初周公制“周礼”,内容比较广泛,除政刑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以及服饰、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并有相应的舞乐。
  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一)西周的经济
  井田制是西周的基本土地制度,因田地被分割为整齐的井字形状而得名。井田的基本单位是“一田”(周制百亩,约合今31亩),是当时一个劳力的耕种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为一井,十井为一成,百井为一同。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计算大田单位的。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同时又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诸侯、卿大夫、士再将土地层层分封,世代相承。于是就形成了层层相属、大小不等、相对稳定的经济单位。耕作井田的农夫统称为“庶人”或“庶民”,以夫计,是被周王作为物品分封诸侯和赏赐臣下的。他们在监视下集体耕耘,还要承担各种无偿劳役和贡纳义务。除了分封的“公田”外,那些私自开垦的田地被称为“私田”,不征贡税。
  在此土地制度下,西周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具种类较全,但主要用石、木、骨、蚌制成,青铜农具极少。耕作方法盛行耦耕,两人合力而耕。这是耕作技术的一个进步。周人还有计划地实行休耕轮作制,懂得精耕细作,还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应用人工灌溉。周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都有增加。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周王和贵族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官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隶,生产场地派有监工,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西周的手工业种类很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青铜铸造业仍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不仅分布区域广,生产规模大,而且数量多,品种增加,出现了不少新器物。制陶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釉陶烧制技术的改进和瓦的出现。这是我国瓷器史和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西周的文化
  在政治思想上,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提出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就把天意和民心直接联系起来。为此,周人提出了“敬天”、“保民”和“明德”的思想,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随着人们对天道认识的变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的“五行”说也产生了,西周文字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与商代相比,西周甲骨文在字体、用词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西周的青铜器铭文是金文的主要部分,篇幅一般较长,“毛公鼎”有铭文497字,是目前所见字数最多的青铜铭文。这些铭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西周时期由史官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相当丰富,现在《尚书》中的《周书》以及《逸周书》,就是经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一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两周诗歌305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和《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豳风》,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诗歌和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风》、《雅》、《颂》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的祭祀、朝会、宴享、交往等活动中。在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音乐的发展,一是乐器种类增多,有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二是音乐理论的发展,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律吕学。在科技方面,西周天文学比夏、商有了发展。西周观测恒星、日月食的知识很丰富,很早就确定了二十八宿的位置。西周士圭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周初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设立的“周公测景(影)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观察台。地图在西周已广泛应用。数学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六艺”之一,有关数学的知识已较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周时已有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及兽医等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有关疟疾等传染病的记载也已出现,并且提出了有关中医的最初理论。在教育方面,西周“学在官府”,民间没有私学,教育为贵族垄断。学校分大学和小学,大学在周王畿内者叫辟雍或学官,在诸侯国者称泮宫。小学则设在“公宫南之左”。西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文武兼备的统治人才,以满足其政治和军事上的发展需要。周人还在饮食、服饰、住宅、成人、婚丧、宗教、节日等方面留下了相当多的礼仪和风俗,其中许多礼仪和风俗为后人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11年全国统考)下列古史传说人物被周族奉为始祖的是()
  A.神农B.后羿C.后稷D.契
  2.(2008年全国统考)在铭文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青铜器是()
  A.毛公鼎B.何尊C.散氏盘D.利簋
  3.(2009年全国统考)以下人物中,辅佐商灭夏的人()
  A.伊尹B.伏羲C.皋陶D.姜尚
  4.(2012年全国统考)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
  5.《史记》载:因“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而亡国的统治者是()
  A.夏桀B.商纣王C.周厉王D.秦二世
  6.夏、商、周的下列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的有()
  ①夏都阳城②商都殷③周都镐京④周都洛邑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甲骨文的出土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以下几个著名商王的时代前后顺序是()
  ①盘庚②商汤③商纣④武丁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8.出土了商代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遗址是()
  A.郑州商城遗址B.殷墟遗址C.偃师商城遗址D.三星堆遗址
  9.以下青铜器中属于酒器的是()
  A.鼎B.簋C.觚 D.匜
  二、名词解释
  1.(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井田制
  2.(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武王伐纣
  3.西周宗法制4.少康中兴
  5.成汤6.周文王
  7.共和行政8.《诗经》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背景知识,谈谈对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认识。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摘自《尚书·盘庚》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摘自《史记·殷本纪》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摘自《左传·定公四年》
  (1)根据材料谈谈西周分封的基本情况。
  (2)西周分封的背景、目的和作用。
  一、选择题
  1.C2.D3.A4.C5.B6.D7.C8.B9.C
  二、名词解释
  1.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的基本土地制度,因田地被分割为整齐的井字形状而得名。井田的基本单位是“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的耕种标准。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同时又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诸侯、卿大夫、士再将土地层层分封,世代相承。于是就形成了层层相属、大小不等、相对稳定的经济单位。耕作井田的农夫统称为“庶人”或“庶民”,以夫计,是被周王作为物品分封诸侯和赏赐臣下的。他们在监视下集体耕耘,还要承担各种无偿劳役和贡纳义务。
  2.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在孟津与诸侯结盟,准备伺机兴师。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3.西周宗法制: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商代已有雏形,西周时宗法制发展成为系统制度。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构成了贵族等级制的阶梯。宗法制就是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父位,庶子为小宗进行分封。宗法制是西周时期贵族间相互联系的黏合剂,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周人的一种创造,它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4.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夏代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夏代在太康、仲康、少康时,经历了一系列与东夷族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嬴、偃等。传说夏王太康即位后每日饮酒,不恤民事,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羿杀死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康失国”。但羿取得政权后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杀死。太康之弟仲康在失国时携其子相逃到同姓部落斟鄩(古国名,在今山东潍坊西南)与斟灌,寒浞来进攻,灭相。相的妻子怀孕,逃到母家有仍氏部落,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纠集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和夏朝政权,这就是“少康中兴”。这次夷夏之争,延续了几十年。此后,夏王朝获得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
  5.成汤:成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殷墟甲骨文称为成唐,或太乙。根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成汤,先后迁居8次,至汤定居于亳,此后,汤开始做灭夏的准备。汤先后灭亡临近的葛、顾、昆吾等部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与桀大战于鸣条,桀大败,汤建立商朝。建国后,汤注意“以宽治民”,国力强盛。
  6.周文王:周文王是周人的著名领袖。周文王名昌。商代末年,周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王季的事业,率领周人发展实力,号为“西伯”,成为商西方的霸主。周文王首先在西北戎狄中求发展,然后使虞、芮两国归附,此后开始东进。文王先后征服密须氏之国,东进伐黎及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当时周人的势力已经非常强盛,号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文王已经基本完成了伐商的准备工作。周文王还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
  7.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指周厉王至周宣王之间14年(公元前841—公元前828)的政权。周厉王暴虐无道,与民争利,引起国人的不满。国人愤而起义,攻打厉王,厉王逃跑到彘。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才免于祸患。厉王出奔后,由共和行政,号为共和。关于“共和”有两种说法,一说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一说贵族共伯和执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14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即周宣王,共和宣告结束。
  8.《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卫辉市)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包括小雅和大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颂用于祭祀时演唱。《诗经》中许多诗篇记录了周族的兴起以及西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主要见诸于“雅”“颂”部分以及“豳风”中的一些篇章。如《生民》篇记载了周族先祖后稷的降生以及创业的情况,《公刘》篇描写公刘带领周人迁居豳地的情况等。是西周史研究中重要的参考材料。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盘庚迁殷。商建立之后,政局并不稳定。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等。据载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因此,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共同做出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他们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迁殷以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盘庚迁殷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近代以来,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即“殷墟”。
  2.【答案要点】(1)分封制是周代国家的重要制度。周初的分封,按照性质可分两类:一、褒封,对象是先古圣王的后裔,这种分封属于武王克商后的政治举措。他们本来有土地人民,武王只是用褒封的名义肯定其国族的存立。二、实封,即授民授土,分地建国。这种性质的分封,对象多为周同姓亲戚及部分异姓功臣。此类分封,主要集中在周公、成王之世。在西周的分封中,重要的诸侯国有:卫,齐,鲁,宋,晋,燕等。在分封时,“受民受疆土”即赐封土地、分领若干人群是分封的主要内容。在分封诸侯之时,除了土地、人口之外,还有“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等代表统治权威的礼器,以及“祝、宗、卜、史”等一些官员,来协助国君进行统治。另外还要宣读分封的诰命文书,颁以国号。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对王室的义务包括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救济王畿内的灾患等。(2)周代的分封制是在周人灭商后产生的。周公东征摧毁商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通过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开始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地方,“以藩屏周”,来巩固周疆,这就是周代的分封制,也即古文献上所说的“封建制”。周的分封诸侯,是要在全国建立一批大小不一的侯国,通过政治权力的层级分化,形成一个向最高政治中心周王朝汇聚的统治网络。周初的分封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人民。分封制在巩固周人的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0 08:43 , Processed in 0.06317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