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23: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 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 治,结束了中国一百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开始进 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备选项A、B、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新中国成立只 是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到1956年社 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备选项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 答案。
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和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B和D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29.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A. 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答案】 BC
【解析】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 源配置的方式和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A、D的观点是错误的。
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A.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的掌握。A、C、D三项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B项中“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A. 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两个知识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原因。A、B是“在现代 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原因。C、D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的原因。因此,ABCD都是正确的。
3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
A.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33. 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 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
A.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 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 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 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 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 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 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 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 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 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 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 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的具体性、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规律相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 掌握。本题就唐僧和老兵寻找石兽这一事实,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非常 直截了当,只要考生清楚具体真理的含义,就可以轻松拿下4分。由于第二个问题拐了一个小弯,用的是“辩证的思考”,而没有清楚说明用辩证法的思考方法。这样,头脑不太灵活的考 生就有可能往认识论中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方向思考答案,因此而丢掉一些分。也有的考生会是 由于一时紧张举不出恰当的例子而丢分。回答这种类型的题最忌讳的是思路太复杂。最近几年 大型分析题都比较简单、直白,所选用的原理也是最基础的知识点,怎么问就直接怎么答。相 反,如果思路太深刻,思考的理论观点过于复杂,往往更会影响成绩。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 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 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 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 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 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 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 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3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业 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大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 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 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 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 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 改进生产技术。(4分)
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价值规律”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 干预”这几个知识点。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与资料中“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在于: 第一,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属于制度性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 它产生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背后反映 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第二,我国发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属于体制、机制问题。其并非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 剩,而是生产奶和乳制品一拥而上,乳制品质量不过关,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导致的,是由于企 业盲目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而形成的,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2)资料说明的经济规律是: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二,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
(3)当地政府要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应该做到: 第一,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 第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36.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 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 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 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 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5分)
【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 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 利益。( 5分)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 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 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5分)
更多考研政治真题资料,请点击: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