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4|回复: 1

2015考研政治预测:选择题命题热点汇总(7)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3 16: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十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方针。
  (3)1984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5)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使用。
  (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7)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8)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2)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着两方面的特征
  (1) 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特点。主要是:
  ①经济市场化。
  ②企业经营自主化。
  ③政府调控间接化。
  ④经济运行法制化。
  (2)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主要是: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四十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2)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3)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
  (4)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5)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着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
  四十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a.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
  b.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额是要抗日的。
  c.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
  d.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的走狗有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明争暗斗。
  (2)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
  (3)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2、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2)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3)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c.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3、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影响下,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23 17: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七、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最后,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四十八、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意义与影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十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四)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五十、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a.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b.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3)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孔家店"的口号。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对封建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蒙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2)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3)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4)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8 18:20 , Processed in 0.03833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