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回复: 1

2015考研政治预测:选择题命题热点汇总(4)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3 16: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②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了"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③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④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⑤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
  (1)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
  (3)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4)它们及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十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
  a.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c.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d.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
  a.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b.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4)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二十九、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背景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采取的国家政权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3)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a.内容: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b.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a.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
  b.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3) 新民主主义是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23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 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2)1992年,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三十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2、依法冶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3)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3、依法治国历史意义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备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5、怎样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完善司法保障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10:15 , Processed in 0.06791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