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8|回复: 0

2013中央民族大学哲学考研试题(二)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1561

主题

1561

帖子

46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5
发表于 2016-7-4 1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共1页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
  1 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正名涉及语言哲学和政治问题。①从语言层面看,正名就是是指称与指称对象一一对应。名就是周礼规定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原则、规范。要制止礼坏乐崩,就要恢复周礼,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使名称代表它的规定性。②从政治层面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己的身份要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有君臣父子的名份,就要使其行为合乎周礼的规定。这样才天下有道。而不能如子产随意解释法律。
  2反者道之动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 十四章》。道的根本属性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反: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
  3绝四
  “绝四”就是去掉四种不好的态度,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和不要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和固执己见;不要自己为是和以自我为核心。绝四是情和意的关系。心理情感和意志在认知过程中的功能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孔子认为,要节制负面的,就要①修身养性,通过内省调整情感,意志。②调整认知主体的认识态度,调整到谦虚,诚实的态度中。
  4奇正相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穷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奇”与“正”是一对哲学范畴。“正”指的是正常;“奇”与“正”相辅相成,能互相转化。“奇正相生”的实现多用与军事上。在军事部署上,担任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为奇;担任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担任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在战争原则上,按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按照特殊情况,灵活应变为奇。奇正相生,互相作用,战争的态势或奇或正,奇正相互作用,推动战争发展为新的态势,像无始无终的环,是难以掌握的。奇正同道而异理,在同道中得到统一,主帅要识别、利用奇正变化形成,积极促成对待关系的转化。
  5力命观
  力命也就是墨子所言的非命。墨子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提出了力命,这里的“力”指的是人事、人力、人为,即人的主观意志努力。“命”指的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命定,也就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必然性。墨子主张通过人的个体努力来改造命运,通过君主的善治改变国家的命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的一面。
  二  简答题
  1求放心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虽是人生来所固有,但在人心中并不是很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还有可能丧失。〈告子上〉称此为“陷溺其心”、“失其本心”或“放其良心”,简称为“放心”。孟子指出,“放心”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他认为应该像把放失的鸡犬再找回来一样,把放失的良心再求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孟子把这种方法称为“求放心”,他还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所谓“学问之道”,当然就是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因为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使得道德修养的继续进行成为可能。
  2精气
  精气 ,一种精灵细微的气。《易系辞上》:“精所耿物,游魂 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m。”孔颖达 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 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管子内业》认为精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质,具有以下属性:(1)精气的最细的,它无形,不可感知。(2)构成物体后,精气的属性不变。精气与意识方面,人是天之精与地之形相互配合万里成的。意识也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与鬼神 方面,鬼神是精气的流动,鬼神对人的思维起作用。后来的思想家一般都把精气看作一种构成人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3道通为一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无论是世间万事万物,还是人的思想观念,表面上存在着差异,但事物的彼与此,认识的是与非,种种对立和争议总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万物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厉则是丑女,她们能够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完全是道的一种完整的体现。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正所谓”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观察事物的视域不同,其结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思想正是有事物之间的”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相齐“,原因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也正是这种原因,世间每种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足性“的,都有着自己存在的理由和自身的完满性,彼此之间不必相互羡慕。
  4一阴一阳之谓道
  语见《周易系辞上》。阴阳是中国哲学里比较常见的概念,阳原义指高明,了阴,原义表示山之阴面或云遮住了阳光,后来又有了动静 尊卑 刚柔 外内 显隐等等丰富的内涵。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有阴有阳,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于是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和发展,以至于可以涵盖所有的变化,这就是”道“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阴阳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再说得直白点,阴阳不是道,阳了又阴阴了又阳的这个过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5形质神用
  范缜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他用正确的形神关系对佛教信仰者的”神不灭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在《神灭论》中系统地阐明了”形“、”神“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明确肯定:”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梁书·范缜传》。”质“,是指”形质“、实体;”用“是讲”功用“、”作用“,包含有派生或从生的意思。范缜用质和用这对范畴,说明形体和精神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拼凑或组合,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方面;二者不是并列的,精神作用从属于物质形体,因此,人的形体死亡了,其精神作用也就必然随之消灭,精神决不可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为了充分阐明这一论点,范缜作了一个浅显的譬喻,说精神作用(神)和产生它的物质形体(形),就象”锋利“(利,作用)和刀刃(刃,实体)的关系一样,从来没见刀刃没有了,而锋利仍然存在的。
  范缜”形质神用“的思想不仅有力反驳了有神论,而且克服了秦汉以来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二元论倾向,肯定了物质的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的作用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因此,”形质神用“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  古文翻译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断句: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四  论述题
  庄子的道
  ﹙1﹚道的客观至上性。《大宗师》篇中说,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篇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这些都表明道相对于天地万物的至上性和客观性。然而这种客观至上性并不表明道是造物主,前引”天籁图“中”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一语明确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道亦非某一具体物质,所谓”物物者非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道的周遍性。道虽有至上性,但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抽象实体,也不是凝固不化的绝对,而是”周“、”遍“、”咸“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中,与物一体”鹰击长空“是得道,”鱼翔浅底“也是得道。在庄子看来,道”无所不在“,不仅在天、在人,而且”在蝼蚁“,甚至”在瓦甓“、”在屎溺“。正如《天道》篇中所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3﹚道的自然性。这里的”自然“并非与人和社会相对的大自然。”自“是指万物自身;”然“有”如是“、”这样“的意思。合而言之,”自然“即是万物自身就是如此﹙这样﹚的意思。换句话说,天地万物既非造物主所赐,也非精神随意所受,既不需任何添饰,也不能稍加损益。《骈拇》篇写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这里的”常然“即是道,即是自然,方者不以矩,方者自方;圆者不以规,圆者自圆,皆本自然。反之”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骈拇》﹚﹙4﹚道的精神性。庄子对道的探讨并非要为现有界提供一个科学的说明,目的只是要澄明人的心灵境界。道一经为心灵所把捉,就不再是不可捉摸的”物自体“了,而是精神的超然与逍遥。心灵得道,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心灵得道,则可”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应帝王》﹚这就是道的精神性。道的精神性并不表明道是主观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心灵得道后的境界。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共1页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
  1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比作蜡块,感觉就是在拉快上印章。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暗含了两个观点: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接近于经验主义的反映论,但他又强调感官接受的只是事物的形式而非事物的本身和实质,仅把感觉经验当作普遍知识的触媒而非来源,又明显带有柏拉图回忆说的痕迹。
  2德穆革
  ”德穆革“(Demiurge),意即造物主。它是柏拉图《蒂迈欧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把事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成者,处于生成过程的东西;第二类是接受者,生成过程发生于其中的东西;第三类是被接受者,它们是被生成的事物天然模仿的东西。或者换个说法:被模仿者是不能被感觉所感知,而只能为心灵所理解的自在的”理念“,它是真实的存在;生成者与前一类存在拥有相同的名称且相似,可以被感知;接受者是永久存在不会毁灭的空间,它为一切被造物提供存在的场所。存在、生成、和空间这三者以其自身的方式在宇宙生成之前就已存在。”创造者“(德穆革)只是在现有的这些材料上,依据”理念“与”数“来重新”塑造“它们,而且创造者在建构这个宇宙时,就把理智放进了灵魂里,”神在尽一切可能,从不完善的东西中造出尽善尽美的东西来“。
  3奥卡姆剃刀
  这是由14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他认为: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这一原则出发,奥卡姆反对实在论者提出的”共相“”本质“等普遍实在的东西。在他看来,他们是统统无用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剃除掉。作为唯名者,他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再设立普遍实在,因为这些实在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依据。
  4 物自体(自在之物)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基本概念,是指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这样事物对我们来说就被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也就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不可认识的主体,认为它可以作用于感官,引起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在之物是感觉的基础。但是人们只能认识它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其真面目,这样,自在之物又是人们认识的最后界限。康德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割裂,使认识停留在现象的此岸,把彼岸的本体留给信仰,突出表现地表现出调和科学和宗教的性质,历来受到来自两方的批判。
  5 白板说
  为了批判天赋观念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知识的来源。它假定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便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观念。形成了观念和知识。所以”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来源于观念“。
  二 简答题
  1逻各斯
  逻各斯在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ogo(说)的名词,本意为言语,言说,据此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比例、规则等含义。有时以老子的”道“译之。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中要将逻各斯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逻各斯不仅永恒地存在,而且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逻各斯作为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它的引入与阐述具有重大意义,它使知识成为可能,知识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有了二元结构: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
  2实体(斯宾诺莎)
  1、实体的定义:”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就是说,实体就是一个不需要借助他物,只需要靠自己就能认识自己的东西。2、实体的特性:第一,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第二,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第三,实体是惟一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包含着无限的属性和状态;如果在它之外还有另一实体的话,那么,那个另外实体的性质或状态必然包括在这个无限的实体之中,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把两者区别开来。第四,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在实体之中,但实体不是它所包含的存在和认识的总和,否则的话,它就要受到它的部分的限制,这与实体的无限性和唯一性相矛盾。3、他认为实体也叫做神或者自然,实体、神、自然史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思想和广延是实体的两种属性。
  3 真观念
  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三类:意见或者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他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真观念“。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真理性认识,他是一切事物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斯宾诺莎的真观念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有所不同,他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而获得的。他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内在标志“。并且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于自身,但是”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外在标志“。
  4灵魂(亚里士多德)
  指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灵魂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是一种形式或完备性。任何一个生命物体,都是由作为形式的灵魂与作为质料的躯体结合而成,也只有在这种结合中,灵魂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灵魂不能脱离躯体而存在,一个生命物体消亡了,其灵魂也会随之消亡,而不能从一个躯体进入到另一个躯体中。在灵魂的等级上,可以分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与人的灵魂。植物灵魂具有营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动物灵魂具有感觉与运动的能力;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
  三 论述题
  1 实体即主体
  ”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他哲学的”生长点“。他自己也说,应该”不但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表述为主体“,并且是”一切问题的关键“。马克思认为这里面有两个思想来源:斯宾语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们二者的矛盾统一--绝对精神。在以往的形而上学中”实体“(本体)都是前定的自在的,而到斯宾诺莎那里,他的”实体“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将其明确为”唯一性“、”无限性“、”自因“还有”规定即否定“观念。但斯宾诺莎对”实体“与事物的理解仍然是十分僵化的、是一种既成的状态。而费希特砍杀了康德”物自体“的”自我学“则充满着能动精神,他的”自我“是纯粹的主体,纯粹的行动,一切都成为”自我“的表象而存在。费希特的”自我“三原则实际则已经充满了辩证法的否定性能动性。但黑格尔不愿意接受费希特的这种绝对的自我,受斯宾诺莎的影响,将人的意识看成了实体的产物,意识在实体之中。因为在斯宾诺莎那里,思想就是实体的一种属性。所以,通过这两者的改造,黑格尔得出自己的实体观--实体即主体。换句话说,1,以往哲学家通常把”我“当做认识的主体,把实体当做认识的对象,实体与主体之间是对立的。而在黑格尔看来,实体不是现成的认识对象,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实体与主体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2、黑格尔所指的实体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实体也是活的实体,实体自身是能动的,它自身包含着否定性和矛盾。实体自己否定自己,将自己作为对立面,展开自身,然后扬弃自身中的差别、对立和矛盾,最终重新恢复自身的统一性。实体的运动过程就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实体的运动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3、实体即主体原则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是从这个原则推演出来的,这样,黑格尔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也表明了他尽管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但却是一位辩证论者和可知论者,克服了18世纪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他之前康德的不可知论,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2康德哥白尼革命
  康德之前的哲学上的唯理论者认为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必须满足其普遍必然性的特点,因此知识必须在一些不证自明基本原理之上演绎而来,而经验论者则坚持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经验,是经归纳而来的,这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符合。到了休谟那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陷入了各自的困境,因此,为了解决知识形式的普遍必然性与内容的经验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康德转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康德认为知识事实上有一个个判断构成,而判断又可分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又可分为先天综合判断与后天综合判断,综合判断是源于经验而产生的知识,其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为此,康德一改传统上的认识方式,将传统上的人的知识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转换为让客观世界符合人们的认识形式。康德认为人自身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我们经验的内容是经过这种先天形式改造之后的结果。这样知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识就其内容而言则来源于人们的经验。这样,共同的先天认识形式使得以经验为内容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成为可能,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与内容来源上的经验性问题很好的得以解决。康德的这种奇特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4 11:00 , Processed in 0.08961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