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6)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080
发表于 2016-7-23 1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8—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 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 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如果目的在过程之外,即目的是外部强加的,那么活动自身便不能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便不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发智慧,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
          最后3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的环境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教育研究明显地沿着实证化方向发展,并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这对教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实证主义研究倾向的出现,与当时兴起的五个方面的力量有关。这五股力量是:统计方法的发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为满足教育实证性研究的量化要求提供了必需的手段;心理学实验研究以及在教育上的移植,促进了教育实验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实验研究兴起并导致实验教育学产生及教育研究实验化运动形成;教育测验与心理测量使本来无法客观化、数量化的心理现象和教育效果有了特制的度量工具和标准,从而得以由隐态转向显态;教育调查的兴起为教育宏观研究方面提供了实证化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这五个方面力量的汇合,使教育研究的实证化不仅有了方法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了可行的方法与手段,从需要转化为可能并成为现实,形成一种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应的教育研究实证模式,成为教育学分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惟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处于制度化学校日常运行和提高效能的需 要,在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论的启发下,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一般系统化研究和分别研究,如调查、实验、统计、测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从研究角度看,形成了教育史学科,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等等。从研究价值来看,这些学科群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层面。
          四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本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从日本被介绍到中国,开始了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学”的关注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学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与经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研究中国当代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界在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由移植而改造而创新,逐步地形成着自己的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
          (一)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
          教育学科在中国的形成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学术视野也开阔起来,表现如这样一些特征:
          (1)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了解、引进,不是直接源于西方而是经由日本学习的结果;
          (2)引进的内容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主,还有部分与师范教育类课程如《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内外教育史》等相关的学科;
          (3)引进的过程特点是从直接翻译到编译,引进的主要用途是为教学服务。
          2.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对国外教育学科的研究与介绍有所拓展,从国别和文字看,引进已不再局限于日本,而是逐渐转向美国和英语著作;从内容看,一方面重视原著名著的翻译,另一方面趋向流派纷呈,不再局限于一家之言;引进不再只是为教学服务,还为教育研究服务。多种流派的引入促进了对他们的比较、评析研究,进而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使囫囵吞枣式的吸收模式得到改造。
          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17—1948年,先后出版国内学者的教育学类著作78本,就其关心的中心问题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原理型,着重阐述教育的基本原理;
          (2)指导实践型,集中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
          (3)指导研究型,主要是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典型研究的个案式介绍或者研究论文集;
          (4)“方针阐释型”,尽管也以教育学之类的命名,但立论的根据在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纲领和教育纲领,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
          在探索理论的同时,中国教育界的一批革新人士、社会上的一批力图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立足于改造中国教育的现状,开展了教育改革型的实验研究。这类研究涉及: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的移植与改造;以社会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造为目的的、宏观的社会型教育实验,如黄炎培的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的农村教育实验;以儿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研究,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研究。
          这些引进与研究,使中国教育界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国际上的教育思潮和学科发展的基本状态,使中国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编辑:吴清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4 02:13 , Processed in 0.04548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