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回复: 0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连载(第一章)(4)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080
发表于 2016-7-23 1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和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他在与鞋匠、商人、士兵和富有的青年贵族问答时,佯装无知,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发现自己并不明了所用概念的根本意义,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它把可见“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限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据此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根据这三种品质中的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1.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2.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3.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1—前322),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但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Virino da Feltre 1378一1446),尼德兰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7—1536),法国的F.拉伯雷(Fmcois Rebelais 1486—1553)和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1533—1592)等人,或发表言论,或兴办学校,从事教育革新。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主张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组织学生进行击剑、角力、骑马等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他们揭露贵族僧侣阶级虚伪的道德,主张既保持虔诚宗旨信仰,又把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等与个人福利有直接关系的品质作为道德的主要要求。在智育方面,他们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经院主义学风,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不少人文主义者把古希腊教育过于理想化,特别是过于注重希腊文、拉丁文及文法、修辞的教学,逐渐形成了古典主义倾向,脱离实际,导致了新的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对后世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夸美纽斯(Johann Anios comenius 1592—1670)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三是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卢梭对自然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因宣扬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而险些被当局逮捕。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42—1804)的影响很大。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编辑:吴清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4 05:05 , Processed in 0.04320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