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备战2010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重难点解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080
发表于 2016-7-23 11: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什么是学制?学制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学制确立的依据是: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4)人口状况;
          (5)一个国家文化传统;
          (6)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2)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
          (3)加强基础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4)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5)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6)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7)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
          (8)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试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4 14:00 , Processed in 0.04805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