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2010考研专业课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解读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080
发表于 2016-7-23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寒凉派,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②张从正,攻下派,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祛病为主。③李杲,补土派或补脾派,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病;④朱丹溪,养阴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温病学派: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4 11:54 , Processed in 0.05962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