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3|回复: 0

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生态学考研真题

[复制链接]

1561

主题

1561

帖子

46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5
发表于 2016-7-4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林学院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本题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生境: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3.群落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4.林德曼效率:上一营养级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约为1/10。
  5.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6.植物生活型:是指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7.协同进化:.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物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他感作用:一种植物将其次生代谢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其它植物发芽或生长的现象,称为他感作用。
  10.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的联系与区别:(本题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一般区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2、层片与层次。
  二者都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属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是生态学的功能单位。层次是群落的形态外貌特征。二者范围大小不同,一般同一层次中可能有多个层片。
  3、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二者都为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次级生产依赖于初级生产。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异养生物利用初级生产物,并将其转化成新的有机物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4、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二者都是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都是群落演替的初始条件,但演替的速度不同,后者快于前者。
  5、正反馈与负反馈。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只选择1个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每题1分,共30分,)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3、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A)。
  A生态因子B环境C主导因子D限制因子
  4、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5、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C)
  A.CO2浓度升高B.水体温度变化C.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6、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
  7、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
  8、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9、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科之一是(D)
  A冬青科B松科C大戟科D壳斗科
  10、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
  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
  11、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2、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D)。
  A.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3、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的生存对策是(B)。
  A.r-对策B.K-对策C.A-对策D.G-对策
  14.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A)的一种现象。
  A.相互竞争B.互利共生C.寄生D.偏害作用
  1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中级分类单位是(D)。
  A.种群B.植被型C.群丛D.群系
  16.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为(C)。
  A.马尾松林B.毛竹林C.常绿阔叶林D.杉木林
  17.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D)
  A.推迟生育B.提高生产力C.促进代谢D.适应逆境
  18.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A)。
  A.旱生植物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湿生植物
  19.植物在新地点上定居成功的标志是(C)。
  A.植株生长好B.植株开花多C.植株能繁殖后代D.植株不休眠
  20.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D)。
  A.瞬时增长率B.内禀增长率C.环境阻力D.环境容纳量
  21.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22.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B)。
  A.常绿阔叶林B.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23.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2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
  25、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D)。
  A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
  B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
  26、我国东部和南部为森林分布区,向西北依次出现了草原区和荒漠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哪一个生态因子所致(C)
  A光B大气C水D土壤
  27、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D)。
  A.温度B.食物C.湿度D.光
  28、热带雨林的分层结构(B)
  A明显B不明显C不定
  29、季相最显着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30、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本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类型有以下3种:
  1)增长型:年幼个体数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稳定型: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衰退型: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相对较多,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生态学意义:主要是分析种群的数量动态。
  2、比较三种群落演替顶极学说的异同点。
  单元顶极学说: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至少在原则上,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的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群落。
  多元顶极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
  顶极-格局学说:认为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着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其次,认为景观中的种各以自己的方式对环境因素进行独特的反应,种常常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景观的多数群落中去,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种并不是简单地属于特殊群落相应明确的类群。这样,一个景观的植被所包含的与其说是明确的块状镶嵌,不如说是一些由连续交织的种参与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复杂而精巧的群落配置。
  相同点:群落演替都要形成相对稳定的阶段,即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与生境是相适应的。
  不同点:单元顶极学说认为气候是决定群落演替的唯一因素,一个气候区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多元顶极学说认为决定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一个气候区可以形成多个顶极群落;顶极-格局学说认为群落演替是连续变化的,而前两学说则认为群落演替是不连续变化的。
  3、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
  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演替阶段:①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地衣在裸岩定居,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加上物理、化学定居风化作用,使岩石风化,加上地衣残体积累少量有机物质;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依靠地衣植物较长时间的生活,形成的少量土壤,苔藓植物定居,苔藓植物的较大个体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积累到一定量后,耐旱的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定居,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群落环境逐步形成,土壤加厚,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④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阶段,木本植物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⑤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乔木植物开始定居,并逐步发展成乔木占优势的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最终形成区域的地带性植被(顶极群落)
  五、论述题:(本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面,论述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1)植被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2)植被的联系和协同作用;(3)改造环境作用。
  2、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有大气碳库、生物碳库和土壤碳库,各成分是如何联系和循环的。
  (2)哪些成分是碳源?
  (3)哪些成分是碳汇?
  (4)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碳循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2 05:09 , Processed in 0.101238 second(s), 12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