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
苏格拉底
|
1.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
2.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提出知德统一【知识即道德,培养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人的道德就是知识也是不完善的,因为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
3.智育论:认为除了要学习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几何,天文和算术;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天文,几何和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科目的人
|
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苏格拉底方法的优点是不讲现成的理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但是该方法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和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将无法进行。)
|
柏拉图
|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的三个里程碑
|
1.学习即回忆,认为知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人在出生前久已经具有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了。当灵魂与肉体结合后,由于受到惊吓,这些知识暂时遗忘了,后来接触到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其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学习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而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
|
2.《理想国》【柏拉图在公元前386年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对理想整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在天赋与教育的关系上,他更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儿童的发展上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寓学习于游戏”;在人的发展中重视节制和和谐;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后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
但是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个性发展
|
亚里士多德
|
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
评价:灵魂论说明人也是动物,人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他们与生俱来,采用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他是违反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界是联系的;人的理性是由低级的形式发展而来的,是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
2.教育作用论
|
形成人的三个要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教育能够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该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事物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
3.白板说
|
古风时期
|
斯巴达教育
|
1.教育特点: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重视女子教育
|
2.教育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
3.18岁的公民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学习,年满20岁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
雅典教育
|
1.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
2.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读写算)和弦琴学校(音乐,唱歌和朗诵);13岁左右,一方面留在文法或者弦琴学校,一方面进入体操学校(角力学校);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20岁获得公民资格
|
古典时期
|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普罗塔哥拉等人)--智者是当时最早的职业教师
|
1.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
贡献: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以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智者提出了“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和辨证法;
|
希腊化时期
|
1.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得到传播
|
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从雅典转移至亚历山大利亚城
|
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小学的内容由多方面的教育变为仅仅局限于读写算的教育
|
4.中等教育面临帅问,体育馆被文法学校所取代;而教育内容尤其强调文学教育,忽视体育和美育
|
5.出现芝诺和伊壁鸠鲁创办的哲学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