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7|回复: 0

2019考研翻译硕士百科知识——传统建筑3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2-6 17: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翻译硕士百科知识——传统建筑3”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碑:
    起源于先秦时代,当时的碑有三种,但都没有文字。一种是“宫碑”,立在宫院中测定日影,以确定时间;一种是“庙碑”,立在庙院中栓系祭祀用的牲畜,等待屠宰;另一种是“丰碑”,立在墓穴旁边,上边凿孔,作为棺椁下葬时牵引用的石柱。等到葬礼结束后,丰碑就留在原地,后人为了追念死者,往往随手刻些文字,逐渐成为纪念性的石碑。西汉时已有人单独树立这些纪念性的墓碑,到东汉时已成为一种风气,凡达官显贵,子孙便于墓前立碑刻字,歌功颂德,宣扬门阀。到了隋唐,立碑之风耕盛,不但立于墓前,而且立于庙中,碑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和考究。富贵之家不惜以重金求大文豪、大书法家为之撰文书字,因此现存的唐代碑文十分丰富,成为一种珍贵史料和书法艺术遗存。
    古代的碑分长方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前者叫“碑”,后者叫“碣”,因而合称“碑碣”。隋唐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立碑,并用螭首龟趺作为碑的装饰;其他人等立碣,禁用螭首龟趺。明代把龟趺的头造得很大,突出了它的负重能力,使碑的整体结构更为协调。龟趺,古时称为“霸下”,传为龙的九子之一,力大无穷,性喜负重,所以领了这份差事。
    全国现存碑碣很多,陕西西安碑林、山东孔庙碑林是古碑荟萃之地。现存最
大的石碑,是江苏省苏州市城外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颂扬朱元璋功绩,在今南京城外阳山凿石成碑,高60米,因无法运至朱元璋墓前而在山中沉睡至今,称为“阳山碑材”。武则天立无字碑,明代十三陵前也多无字碑。
    2.阙:指古代宫室门前的高大建筑,古时又称“观”,也称“象魏”,“魏”同“巍”,是高大的意思。其作用有二:一是张贴布告
    和法令,二是表示宫室主人的尊卑等级,因此春秋时代有“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的区别,后世遂以“宫阙、魏阙、城阙”代指皇城和都城,也代指朝廷。到汉代,阙又用于墓前,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同时也作为装饰性建筑,立于庙门之外。东汉时,曾在嵩山的太室庙、少室庙、启母庙前分别建阙,历经两千年风雨,庙毁阙存,合称“中岳三阙”。我国保存古阙最多的地方是四川省,都是墓阙,著名的有高颐阙、冯焕阙、樊敏阙等,均为汉代遗物。这类阙都用石块雕凿而成,一般高四至六米,阙身上有屋顶,下有基座,外形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样。
    3.照壁:又叫“影壁”,多建于府门、宅门、庙门及园林大门内外,设在门外的叫“照壁”,设在门内的叫“影壁”,古时统称“屏”。在先秦时代,设置照壁也是有尊卑规定的。普遍地在建筑中设置照壁,据认为是元代出现地。元朝统治者在农村实行“村社制度”,以五十家为一社,社设社长,负责生产和税收。政府规定各家须在院门处设一墙壁,有违反制度者,由社长书于壁上,按事处罚。元朝灭亡后,这种墙壁建筑反而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附属建筑物。明清以来相当流行,许多府第寺庙门前,以置照壁为时尚,因而设计、工艺和用料都十分考究。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大同市地九龙壁,原是明代代王府门前的照壁,以琉璃建成,仿木结构庑殿顶。另外还有陕西汉中市城隍庙照壁,明末始建;湖北襄樊市绿影壁,原为明代襄王府前的照壁,以石料刻砌而成,壁面为二龙戏珠。上海松江区城隍庙前照壁,明代建,避免以一怪兽“左犭右贪为主,意为“戒贪”。北京北海公园和故宫的两座九龙壁,均为清代建筑。
    4.衙署:也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其功能是政治性的,是从古代“牙门”演变来的一个名称。古代将军领兵在外,
    树大旗以表示营门。由于旗上装饰象牙,这种军旗便称为“牙旗”,因而营门被称为“牙门”。后来文官的办公处也习称“牙门”。因“牙、衙”二字同音,后世通称“衙门”。从有关文献看,至少在宋代已经把官署称作衙门了。较早的衙署建筑因为无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们无法想像其基本面貌。明清时代的衙门大都是三进院落的建筑群,其布局类似缩小了的皇宫,但各项建筑要低得多,其规模也小得多。各地衙署在清朝灭亡后都陆续改为它用,因而原貌不存了。现保存完好的衙署有河南省内乡县衙、叶县县衙、山西平遥县县衙、霍州市州衙、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
    5.会馆:
    即聚会之馆,大约在15世纪的明代中叶才出现,到清代特别盛行,在旧北京的三门外会馆云集,热闹非凡。从会馆的实际用途来看,会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绅士们兴建的“同乡会馆”,它同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一种是商贾们兴建的“同业会馆”,它与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同乡会馆接待同乡人居住,供同乡人聚会。省、府、县都有各自的会馆,因此同乡会馆都以当地名字命名。明清时代,北京三年一会试,各种举人纷至北京,就都住在本地的会馆里,若考不上就在会馆里等待下次考试。会馆不但给这些人提供住宿,而且还供应膳食,但不接待女眷。此外,凡是从本地来的乡人,都可以住在本乡的会馆。同业会馆则以行业命名,接待同行业的商人,供他们聚会休息。但也有两种性质兼有的会馆,既接待同乡,又接待同行,或只接待同乡的同行商人,如旧北京的“银号会馆”就只接待山西的金融商人,四川自贡的“西秦会馆”则接待陕西的盐业商人。在同乡与同业会馆中,以同乡会馆为多。但我们仍然认为,会馆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为科举早在隋代就已产生,但那时进京赶考的举子都住于客店。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各地商人聚集于都市和交通要口。为了经商和竞争,一些同行业的商人常有聚会,以交流信息,于是会馆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发展起来。或许这些会馆最初只是同乡的商人聚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诱发同乡的文人也寻求聚会,于是产生了同乡会馆。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同业会馆产生于前,同乡会馆效法于后,但因为中国封建社会重士轻商,与文化、政治相关的同乡会馆反而比同业会馆多了。
    会馆的建筑规模有大有小,但基本格局依然是院落式的。旧北京是京师重地,各种会馆很多,大的有两三个院落,小的只有一个,目前留存下来的极少,前门外小江胡同的“平阳会馆”还大体保持原来的格局;虎坊桥的“湖广会馆”还保留着古代的戏台。从外地保存的一些大会馆来看,其建筑特点是馆庙合一、商神两用,建筑格局一般采取大门、戏楼(或戏台)、钟鼓楼、大殿、中殿、后殿的组群形式。若是由陕西、山西人合建的“山陕会馆”,殿内供奉关羽,有的甚至与关帝庙合一;若是福建人建的“福建会馆”,殿内供天后娘娘,即妈祖。会馆里的戏楼经常有演出,目的一是娱乐,二是酬神。由于这些会馆都是商人集资建造,其用料和建筑工艺都非常考究。
    现存著名的会馆有北京市湖广会馆、天津市广东会馆、苏州市全晋会馆、山东省烟台市福建会馆、山东省聊城市山陕会馆、河南省舞阳、社旗等县的山陕会馆、四川省自贡市的西秦会馆和陕西省丹凤县的船帮会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5 17:14 , Processed in 0.078671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