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 人性论 | 教育作用 | 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教学思想 |
儒家孟子 | 性善论 | 教育作用就在于扩充善端,找回散失的本性 |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孟子是第一次明确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的人) | 大丈夫 | 深造自得,其具有内倾性,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即“求在我者也”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儒家荀子 | 性恶论 | 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 | 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 |
| 1.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 |
2.教学方法是闻见知行 |
3.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墨家 | 素丝说 | 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
| “兼士”为培养目标(即既具有“兼爱”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 1.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著名的“三表法”;强调思维和论辩的法则,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
2.教育方法包括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 |
道家 | 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反对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人为教育 |
|
| 逍遥的人格思想;要求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
法家 | 人性利己说 | 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
|
| 1.禁诗书—以法为教(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实行法治教育,取消普通教育) |
2.禁私学—以吏为师(否定死学教育,人为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