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5|回复: 0

2019新闻传播重点词汇解析二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1-9 2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也是很多考生的选择。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总结了“2019新闻传播重点词汇解析二”,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大全】
  这个词和“文革”期间的一部电影《金光大道》有关。片中的主人公“高大泉”是个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符合“四人帮”提倡的文艺作品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的“三突出”原则。由此,“高、大、全”成了“三突出”的代名词,成为文艺、新闻等领域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新闻领域的“高大全”表现在典型报道上,那个时候的典型人物都是值得凡夫俗子崇拜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他们的事迹犹如神话故事,充满崇高与激情。俱往矣!混乱、愚昧的“文化大革命”早已谢幕,“高大全”也早已成为贬义词。但“高大全”的阴魂仍未散去,在当今的一些典型报道中,仍能找到不少让人反胃的、有意拔高的描写、叙述。断臂的维纳斯在人们心中仍是美的化身,回归人性,回归生活,有血有肉的人物,仍会是读者心目中的偶像。
  【暗访】
  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采访手段。这种手段造就了一批名记者,产生了许多新闻经典作品,起到了惩恶扬善的作用,至今仍被新闻业界频繁使用。对这个术语,学术界从最初的认同发展到质疑,乃至根本否定。这与“隐私权”的兴起与普及有关。  暗访,不论是介入式的还是非介入式的,都会有意无意地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于是在隐私权的名义下,学术界开始批判“只要达到正当目的,不顾手段”的工具主义思想与做法。“暗访”的合法地位变得岌岌可危,由此带来的道德、法律等问题逐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学术研讨的热点。讨论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暗访”要把握好“度”,谨慎、适度进行。
  事实上,媒介竞争和渐趋“失范”的新闻职业规范,已使大多数暗访成为我国媒体赚取眼球的噱头。其实,大多数暗访的素材,可通过正常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迂回的方式获得。但暗访仍在继续,结果是把记者身上的光环一点点扒去,成了人人鄙视的“狗仔队”。
  【深度报道】
  新闻学科的术语,其内涵向来是争议居多,对于深度报道,虽有不同表述,中西方学术界却达成了基本共识。形象地说,深度报道是“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明明天的意义”。
  这种报道形式的源头可追溯到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那场运动不仅奠定了美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还改变了美国新闻界的工作传统:深度报道崛起,并发展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报道样式。
  我国的深度报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可惜深度报道的强劲发展势头中断了,曾一度让位给现场短新闻,但不久又以稳健的步伐开拓疆域,大规模进入了广播电视媒体。  深度报道赋予了新闻真正的“灵魂”,让其能铁肩担道义,为人类远航保驾护航。在唯有变化是确定的信息世界,我们有理由期待深度报道再次崛起,重振昔日辉煌。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旨在查明那些被掩盖起来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深层次事实,并予以曝光,因而它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花费时间、更需要勇气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源于美国早期的“扒粪运动”,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鲍·伍德沃德和卡·伯恩斯坦成功揭露了“水门事件”丑闻,遂使调查性报道盛行于美国。调查新闻学也随之兴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也被引入调查报道领域,发展出了精确报道、精确新闻学等概念与做法。
  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却遭到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道思路的狙击,使其在概念内涵、选题范围、操作流程等方面发生了变异,更多地成为政府职能延伸下的一种舆论监督行为,而不是主动暴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丑事。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实现这四项基本权利,除了政府的信息公开,更需要调查性报道有更大的作为,尽量多揭露那些被利益集团封锁的深层信息,这不仅需要记者的勇气、胆量,更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
  【追踪报道】
  追踪报道,是内涵非常简单的一个词汇,它是指对新闻事实的连续跟踪报道,直至事实真相全部曝光为止,不过这个词的存在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马克思曾指出:“只要报纸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是追踪报道,这在于新闻事实的展开、曝光有个过程,要把这个过程的全貌及时、客观地展现给读者,非追踪报道不可,这意味着追踪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手段,故追踪报道可采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新闻文体。
  美国新闻界把追踪报道形象地称为“一次战役或一次讨伐”。我国的追踪报道总体上不错,但在批评报道领域有许多虎头蛇尾的追踪报道。幸而,中国3.38亿网民有了追踪报道的意识,他们正苛刻地审核着一个个事实疑团,以集体的力量执著地追求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18:17 , Processed in 0.06690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