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2|回复: 0

2019新闻传播重点词汇解析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1-9 2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也是很多考生的选择。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总结了“2019新闻传播重点词汇解析一”,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古至今,中西新闻界对此没有任何怀疑。然而,假新闻始终威胁着新闻的真实性。在和假新闻的斗争中,在维护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新闻学界从各个层面强调新闻真实的内涵、标准、必要性以及保证新闻真实的职业要求、操作程序与技巧等,并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概念体系。可以说,新闻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解决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新闻业界也把真实视为自身的立命之本,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调查性报道、追踪报道、深度报道、暗访、更正等操作程序与操作技巧,也曾多次发动运动(如中共党报史上著名的反对“客里空”运动)严厉打击假新闻。
  然而,假新闻并未绝迹,至今仍寄生于新闻媒体,并以各种面目不时出现,甚至它还会披上“新闻真实”的学术外衣,戴着如“本质真实”、“高大全”、“正面宣传”、“新闻宣传”等的帽子,冠冕堂皇地行走在阳光下。
  新闻真实的标准相对较低,只要是事实报道、解释又以事实为依据、语言准确有据,就是真实的报道。即使偶有失误,也会得到读者谅解,予以更正即可。然而,即便如此低的标准,新闻界的同人仍未能完全做到。除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外,更在于新闻生产的流程中渗透了许多非新闻的因素,是种种欲望让假新闻纠缠着新闻真实性。
  【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是“新闻”和“宣传”这两个词被强行“结合”后产生的一个新词,英语世界没有该词的对应词。在英语世界,“宣传”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贬义词,“新闻”则是中性词,二者若结合,新闻就会失去公信力。
  而在中国,“宣传”被定性为中性词,由此结合的“新闻宣传”也就不带贬义色彩,成为至今仍在盛行的词汇。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就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争鸣,试图打破“新闻宣传”的混沌状态。那次争鸣,虽未能把“新闻宣传”送进历史,却明晰了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次争鸣可谓功不可没!
  “新闻宣传”在中国如此根深蒂固,除了新闻与宣传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外,更在于近代新闻媒介是以舆论工具的身份引入中国的,并被赋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
  如今,睡狮已醒,新闻媒介的启蒙、教化功能也让位给了信息传递、信息服务功能。这个词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期待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新闻宣传”!因为“觉醒的中国人”是能够理性地判断是非对错的。
  【新华体】
  新华体中的“新华”是指新华通讯社,意指这种文体是新华通讯社所有新闻报道的结晶,也指这种结晶在公众脑海中的总体印象。
  目前尚未考证出新华体的“生辰八字”,但首次被编入辞典是1993年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这部辞典赋予了新华体光辉的形象:“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很少空发议论;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中段落过渡自然;稳健中见权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注重通稿的信誉;善于抓大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主题开掘深刻。”
  ①辞典外的新华体却是“是耶非耶”的混沌形象。誉者赋诗曰“建安风骨新华体,开国记者白发人”;毁者把它与“样板戏”、“党八股”并列。这在于不同时期的新华社对新华体注入了不同血液,也在于这个高度抽象的词,不能有效包容它的每个因子。故严格地说,把新华体看作一种新闻报道的总体风格更为恰当。该词虽早在新闻界普遍流行,却至今未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目前,新华体早已逾越了新华社的界限,成为中国传播媒介的主流文体。作为一种风格成熟、易于操作但存有缺陷的文体形式,人们期待着它能够修正缺陷、抵达完美。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曾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你们的报纸上没有坏消息?周恩来答道,我们的新闻方针是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个插曲曾一度在西方新闻界流传。这个故事说明了中西方对“好”、“坏”新闻的看法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正面报道始终是我国新闻报道的指导方针。1989年李瑞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为正面报道定下了基调:“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自此,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性报道成为学术界经常使用的热词,但这些概念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其实,这是一对被误解、误用的概念。想想何谓“正面”、何谓“负面”,以及对谁是“正面”、对谁是“负面”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正面”、“负面”只不过是强加在新闻报道规律之上的人为的思想枷锁及管制新闻的理论依据。只要是公众欲知、应知、须知而又未知的新闻,都应报道。至于它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行政机关如何处理新闻事实。正面报道过度会有负面效果,负面报道处理好了也会有正面效果。
  【典型报道】
  与新华体一样,典型报道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样式,西方新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我国的典型报道始于延安《解放日报》。
  1942年4~5月,《解放日报》接连发表消息、通讯和社论,持续开展“吴满有运动”,拉开了塑造典型的大幕。借助“×××运动”,典型报道在20世纪60~80年代走向成熟。南泥湾、雷锋、焦裕禄、大庆、大寨等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符号,至今仍有不少符号活跃在公众的集体记忆中。典型报道犹如一股魔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如“农业学大寨”、“六厂二校”式的历史伤疤。
  90年代后,典型报道逐步式微,虽然仍有人为典型报道唱赞歌,典型人物仍不断涌现,但典型报道的袪魅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在于典型报道的使命不是告知新闻,而是“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是为了用“典型”、“榜样”去推动工作。在小农经济和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时代,需要典型报道去整合民众,但在价值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典型报道要发挥效力,须凤凰涅槃后,才有望重现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18:46 , Processed in 0.08055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