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学考研跟社会热点事件、学界业界紧密相连,所谓“得热点者,得天下”。基于此,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今年的比较重点的热点事件,希望能为大家的答题得分。
一、Facebook泄露5000万用户信息
1、事件回顾
当地时间3月17日,《纽约时报》和《观察者报》等媒体发布深度报道,曝光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泄露了Facebook超5000万的用户数据。报道指该公司涉嫌利用FB用户的个人数据,运用算法给选民用户推送定向广告,从而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的选举结果。
此次泄露缘起一款基于性格测试的app。用户注册然后回答一系列问题,大约有27万美国人参与了测试。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同意参与测试时默认就赋予了Facebook访问自身数据的权力,同时他们还授权Facebook可访问自己许多朋友的点赞和兴趣。
Facebook的第三方应用架构,在技术上曾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使得Facebook从单纯的社交平台上升为网路应用生态平台。微信的小程序就与这种模式差不多。这些APP在开发中多少需要使用用户的一些信息,这是难免的。这次泄密,发生在2015年。也就是说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中,用户的隐私都暴露在第三方公司的数据库中。
3月21日,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首次就该事件发声。他承认该公司没能保护好用户数据,还承诺将对开发者们采取更严格的数据访问限制。他表示Facebook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不会再发生类似数据滥用事件,并将调查所有能获取大量Facebook用户数据的应用程序,严格限制开发者们获取Facebook用户数据。
2、涉及考点
(1)网络安全与保护。近年来,网络安全挑战越发严峻,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作为网络安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公民个人信息的保障越发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未来或寻求保护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最佳方法:政府立法、行业规范、平台监管、个人防范。
(2)个性化推送。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是后Web2.0时代服务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三网融合的典型代表。依靠算法,运营商能迅速收集用户的个人特征,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并匹配数据库内容,然后进行信息分发。这种推送方式使用户获得的新闻都是其感兴趣的,从而实现了新闻的私人定制,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节省用户时间,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困扰。但是也正如Facebook数据泄露后被有人用来推送个性化广告,甚至影响政治大选,个性化推送尤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二、“大数据杀熟”事件
1、事件回顾
2月28日有报道称有网友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知乎上的一个“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的话题自3月3号被添加后,5天后就已经有了约400万的浏览量以及690多条回答。约有一百余名答主都自称遇到过同一产品不同价格的现象,其中涉及的平台范围较广,并不仅仅局限在订酒店,并且这种“杀熟”国外也有。多名网友分享说在购买电影票/卡、预定机票火车票、办理会员卡、打车、办理流量话费套餐等的情况下都遭遇过老用户被加价的情况。有网友提到“听说无良电商会优先给从不退换货的人发次品”等等。但是从回答的数量(约一百条投诉自己“被杀熟”回答)来看,还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透明,海量信息的收集更加便利。在使用上,大数据可以用来让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能被不法商家用来“宰客”,如何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控应提上日程。
2、涉及考点
(1)大数据概念。“大数据”是单词“Bigdata”的直译。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80年,就在其代表作《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了大数据的光辉未来,随后的20多年里,美国企业界、学术界对它不断地加以探讨、深究。麦肯锡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而喻国明则认为,所谓大数据是这样的数据——规模大、非结构化、数据集彼此无关联,需要快速地分析,且其分析依赖于新兴的技术和人才。涂子沛在《大数据》中指出,若必须给大数据加一个明确概念,那么大数据是“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是全体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个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还是一个“二级符号”系统。其生产的意识形态观念及这些观念产生的内在机制,将当下社会结构历史地纳入大数据时代中。
综上所述,大数据概念的重点在于:数据的海量性,处理的超速性,规模巨大价值分散性。另外它还需要依靠先进技术进行抓取,以实现其价值的聚合。技术,成了大数据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2)大数据与个人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运营商掌握了用户数据的各方面信息,一旦发生泄漏将造成用户个人隐私的大量外传,给用户带来不便,而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案例。更可悲的是,面对大数据,保护隐私的核心技术很难发挥保护作用,这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透明、窥视变得更加普遍,我们的生活更加透明化,使我们置身于被系统地窥视的风险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