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3|回复: 0

2019教育学课程练习题答案(第七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1-5 1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教育学课程练习题答案(第七章),请参考:
        第七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B 2、A解析:课程的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D 4、C 5、C 6、C 7、B解析:结构中心主义课程论也可称作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8、C 9、A 10、D 11、C 12、B解析:这一论点正是来自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杜威。13、B 14、A 15、B 16、A 17、A 18、A
19、D解析: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强调的是人的体验。20、D 21、C 22、A 23、B 24、B 25、D 26、B
27、B解析:多元文化、知识经济及民主政治都是新课改的背景,但它们是一种宏观背景,只有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是其微观层面的背景。28、D 29、B 30、C
31、A32、B
    二、简答题
    1、答: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因素影响课程目标的厘定;第二,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第三,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第二,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第三,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第二,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第三,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文化多元(Cultural
Pluralism)或多元文化(Multi Culture)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
    (4)科技革新
    科技革新是影响课程变革的一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第二,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第三,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
    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第二,课程变革要能满足学生需要;第三,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Zone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1)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程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其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可开设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
    (3)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6)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答: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同时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而且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但是校本课程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第二,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4、答:课程目标作为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它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1)整体性 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等。
    (3)持续性 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 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 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主要有(1)筛选法。这是美国北加州大学课程开发中心研制的方法,多年来被许多教育机构模仿。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预定若干项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如“培养阅读、写作、说、听的技能”“培养艰苦的性格和自尊心”。
    第二,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
    第三,把原先预定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其他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
    第四,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课程目标,依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第五,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2)参照法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国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在某些国家,专业学术团体和教材出版商经常提出建设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例如,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加州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创办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交换机构,专门收集和散发各种有关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资料,供学校和教师索取与参考。依靠“剪刀加糨糊加复印”拼凑起来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历来受到批评,但从比较、借鉴和参考现有资源与材料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条便捷之路。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从来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如果一成不变地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未免过于教条和死板。
    三、论述题
    1、答: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该模式一共包括了七个步骤:
    第一,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目标的建立和表述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基础;
    第二,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第三,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第四,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泰勒强调情境对于所要评价的行为应当是“诱发”而不是“要求”,即行为表现要真实自然。
    第五,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泰勒注重记录行为方式的多样,书面测验中学生的答案、作文、演讲、艺术作品等都是可以保存并且仔细评估的记录。
    第六,确定评估时使用的单位;
    第七,设计获取代表性的样本的手段,在此,泰勒主要强调要为评价建立真实可靠的样本。
    目标评价模式作为泰勒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产生过十分普遍的影响,这一模式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而且清楚明确易于操作。但作为这一模式基础的行为目标本身以及对于预期的行为目标本身以及对于预期的行为目标以外因素的忽视,导致了许多对这一模式的批评,以致与后来许多的评价模式正是在对目标评价模式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2、答: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直接影响因素也有间接影响因素,但其中主要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变革的特征
    特定的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属于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课程变革的需要和迫切性。这里的需要和迫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二,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这里的清晰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倘若课程变革的计划过于简单,就很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该计划的实施程度也难以提高。
    第四,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
    学区所在的行政区域即“学区”。学区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一个学区先前先前从事课程改革越积极、历史越悠久,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对一个保守的学区而言,实施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则困难丛丛。
    第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该课程变革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当学区的组织管理与课程变革的要求不大一致的时候,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实施。
    第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研究证明,只在课程实施之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不能充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率,课程变革人员的不断发展、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应贯穿于课程变革的始终。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学区应不断创造条件,对课程变革人员进行持续培训。
    第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机制
    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所以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课程变革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随意发布行政指令。第二,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与学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评价脱离了课程变革的实际,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进行。
    第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会的特征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越大、越能够互相支持而非彼此争执,课程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3)学校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校长的角色
    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但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种:反映者、管理者、发动者。
    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发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交互作用、彼此信任的气氛能增加课程实施成功的机会。
    第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教师的“效能感”越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这里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成功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这种自信心和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的。
    (4)外部环境的特征
    第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变革若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的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
    第二,社区的支持
    课程变革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课程变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5:40 , Processed in 0.06127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