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1|回复: 0

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六)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24 17: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西综考研复习计划之生理学(六),请参考:
    一、复习进度
    1.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1)
      二、相应章节大纲考点
    1.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三、重点知识点——生理学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粒组成
    (1)血浆的组成
血浆的基本成分为晶体物质溶液,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含量甚少。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除γ-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①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② 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地经肾脏排出。
    ③ 作为载体运输一些低分子物质。
    ④ 参与血液凝围、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⑤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⑥营养功能。
    (2)血细胞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不是个数)。正常成年男性的血胞比容为0.40-0.50,成年女性为0.37-0.48。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2.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比重就越大。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2)血液的黏度
全血的相对黏度为4-5,血浆的相对黏度为1.6-2.4。全血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的黏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
    (3)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mol/L,即300mOsm/(kg·H2O),它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即来自Na+和Cl-。
    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鉴别
   

3208154028052050.png

3208154028052050.png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0.85%NaCl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实际上是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0.85% NaC1溶液既等渗又等张;
    5%葡萄糖溶液、1.9%尿素和2.5%甘露醇酸等渗,但不等张。
    (4)血浆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血浆pH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肺和肾脏的功能。主要包括
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三个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比值为20:1)。
      (二)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功能
    1.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x1012/L。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
    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儿童低于成年人(但新生儿高于成年人),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妊娠后期因血浆量增多而致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减少。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经过变形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特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越大,说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A.ESR增高——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B.ESR减少——见于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
    ƒ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当NaCl浓度降至0.35%时,则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
      (3)红细胞的功能
    ① 运输O2和CO2。
    ② 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③ 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的部位:在成年人,骨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造血原料及辅助因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若铁摄入不足可导致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的参与,而内因子由胃的壁细胞产生,胃大部分切除可导致机体缺乏内因子,从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为红细胞生成主要调节因素。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任何引起肾脏氧供不足的因素,如贫血、缺氧或肾血量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
    性激素:雄激素主要通过刺激EPO的产生而促进细胞生成,也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雌激素可以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ƒ
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TNF、TGF-β、干扰素γ、IL-1等可抑制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对红细胞的生成起负性调节作用。
    (6)红细胞的破坏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d。红细胞的破坏分血管外破坏和血管内破坏两种类型。
   

3666154028056850.png

3666154028056850.png

        2.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 ~
5%,嗜碱性粒细胞占0% ~ 1%,单核细胞占3% ~ 8%,淋巴细胞占20% ~ 40%。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白细胞所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游走能力和吞活性都很强。可以吞噬杀灭细菌、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吞噬及免疫功能(吞噬功能是中性粒细胞的5倍,但趋化迁移速度慢),参与其他细胞活动的调控,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痛和病毒感染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在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
    ƒ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主要作用是:
    a.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b.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c. 可导致组织损伤。
    碱性粒细胞:成熟的碱性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其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引起荨麻疹、哮喘等Ⅰ型超敏反应;参与抗寄生虫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可分为T淋巴纽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
    (3)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粒细胞的生成受到集落刺激因子(CSF)的调节,其中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淋巴细胞产生,能刺激中性粒细胞、单核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
      3.血小板生理
      (1)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寿命为7 ~ 14d。
    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同时,在生理止血中起重要作用。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过程称为黏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在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内皮下成分和血浆vWF的帮助下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其中,v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释放。其释放的主要活性物质有ADP、5-羟色胺(5-HT)、Ca2+、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栓烷A2(TXA2)等。ADP和TXA2可促进血小板聚集,5-HT和TXA2可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的凝血成分可加速凝血。
    ƒ
聚集: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致聚剂的作用下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其中纤维蛋白原是血小板之间聚集的桥梁。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5-HT、肾上腺素、组胺、胶原、凝血酶和TXA2等;病理性致聚剂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致聚剂主要是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2+浓度。然而,前列环素(PGI2)、阿司匹林、NO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收缩:血小板中含有收缩蛋白,可发生收缩反应,使血块固缩,并析出血清。
    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9 14:01 , Processed in 0.06058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