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8|回复: 0

2019管理学考研基础复习笔记之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19 18: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理学考研是考研十三大学科门类中的热门专业之一,2019考研暑期强化复习开启,此阶段大家要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背诵,下面新东方在线为同学们整理了管理学考研基础复习笔记,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第二章 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X、Y理论
    (1) 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结论:X理论及Y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而采用的管理方法也就不同
    超Y理论——乔•洛尔斯
    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Z理论——威廉。大内
    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责任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 大的经济效益
    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
    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 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凡是遇到此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在完善企业及一切公共部门的管理技术的同时,应当更加信任、重视、依靠组织的职工和自己的顾客。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 管理原则的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 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 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 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
        (五) 生产系统创新
    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
    EPR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六) 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
    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5 17:25 , Processed in 0.07056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