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考研基础阶段的复习一定要跟着考研专业课大纲来复习,特别是对于各高校考研专业课自科目的考试,一定要根据考研专业课大纲复习。暑期来临,各高校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的相关信息也会陆续的发布,确定好报考院校的考生随时关注自己所报考院校考研专业课大纲的信息,考生也可关注文都考研,小编会及时整理并推送各高校的2018考研专业课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下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植物生态学2018专业课大纲(学术型),供考生参阅:
小编推荐:【2018考研网上报名全攻略专题】
2018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植物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 | 考试内容范围[参考书目(作者、出版单位、年份、版次)] | 备 注 |
植物生态学 | 【参考书目:姜汉侨, 段昌群, 杨树华, 王崇云等. 植物生态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 】
一、考试性质和目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植物生态学》考试是为招收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植物生态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1.1 认识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程度。
1.2 掌握生态学的定义。
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掌握植物与环境、种群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基本内容。
3 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
4.发展简史
掌握植物生态学形成初期、发展的过程及植物生态学的新进展。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1 生物圈
1.1 了解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
1.2 对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及基本的运作形式进行了解。
2 掌握环境因子的几个分类途径和具体的分类内容。
3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3.1 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特点。
3.2 认识因子和限制因子的概念及作用。
4 环境的尺度
4.1 认识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
4.2 了解空间和时间尺度。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1 认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维系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性的作用。
1.2 掌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
2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2.1 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物质生产中的作用、机理。
2.2 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运行的基本方式。
2.3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支撑作用、机制和重要作用。
2.4 理解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作用,认识其机理。
3 初级生产
3.1 掌握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3.2 认识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
3.3 掌握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
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4.1 认识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
4.2 掌握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5.1 认识植物的资源保障作用。
5.2 认识植物对环境的支持作用。
第二部分 植物群落生态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
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1.1 认识群落的最小面积法的概念及应用
1.2 掌握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
掌握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和重量的概念;
1.3 掌握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
1.3.1掌握优势度和重要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应用。
1.3.2 了解科属统计基本方法;
1.3.3 认识区系的地力分析概念
1.3.4 掌握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的定义,统计方法及应用;
2 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2.1认识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垂直结构的特征;
2.2 认识群落的水平结构基本特征。
对小群落及群落的镶嵌性和复合性概念及组成加以了解。
3 群落的外貌
认识植物群落的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生活型谱,以及层片及层次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1.1了解植物群落形成的一般作用、植物群落形成的几种机制,过程以及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2. 认识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的特点,掌握植物群落波动的特征及原因。
2 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的模式
2.1认识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机制;
2.2 认识旱生演替系列及水生演替系列的特点、过程和形式。掌握演替的进展和逆行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2.3 掌握演替的主要理论观点
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3.1 认识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以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3.2 认识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在人类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1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1.1认识植被分类的目的及作用
1.2 植被分类的途径
认识以下一些植被分类的途径:群落外貌的途径、植物区系的途径,优势度的途径、环境的途径、演替的途径、排序的途径和生态系统的途径的主要依据和内容。
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
2.1 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
2.1.1 了解种的存在度、确限度的概念和应用。
2.1.2 掌握几种群落相似系数的应用。
2.2 认识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
3 掌握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
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以下植被类型及特征: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红树林;雨绿木本群落:季雨林、稀树乔木林、多刺疏林。以及照叶木本群落、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本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群落、干荒漠群落和冻荒漠群落。
5 植被制图
5.1 了解植被图的种类。
5.2 了解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
5.3 掌握植被制图的步骤。
5.4 认识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途径。
第七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
1 气候与植被
认识气候因子的特点,以及植被分布受气候因子影响形成的一般特点;了解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
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2.1 认识纬度地带性;
2.2认识经度地带性;
2.3 掌握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特点与基本状况
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1 认识植被分布的垂直带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2 掌握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2.3 了解经度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影响作用。
4 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
4.1 认识纬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
4.2 认识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
5 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
5.1 掌握区域植物群落的调查基本方法。
5.2 认识区域内群落类型的多样性。
5.3 认识地形对群落分布的影响作用及机理。
6 植被区划
6.1 了解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6.2 掌握中国植被分区的单位和系统。
6.3 了解植被区划成果的应用途径和案例。
第三部分 植物种群生态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1 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
1.1 掌握种群的概念。
1.2 认识种群的特征。
1.3 掌握植物种群的特性。主要掌握5各方面特性。
2 种群的分布
掌握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格局的特点,成因;Meta-种群的基本特点。
3 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掌握植物种群的取样分析、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植物构件种群的主要的数量特征和统计方法。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1 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
1.1 掌握生命表及其编制。
1.2 掌握Leslie矩阵的组成及应用。
1.3 了解存活曲线的特点。
1.4 掌握种群增长的模型及应用。
1.5 认识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的概念和特征。
2 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
2.1认识生殖生态学特征;
2.1.1 认识生殖年龄与生殖次数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2.1.2 认识生殖分配的概念
2.1.3 认识生殖价与生育力的概念及主要的分析方法。
2.2 种群生活周期
了解生殖雨和种子库的概念。芽库,种子传播和萌发,幼苗更新与环境筛的概念和作用。
2.3 认识干扰与灾变的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 植物种群调节
认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无性系生长几种种群调节的方式、主要分析方法和作用。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1 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
1.1 认识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内容、数量分析方法和特点。
1.2 认识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主要形式。其中掌握主要的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数学模型和应用。
2 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2.1 认识Castle-Hardy-Weinberg定理的主要内容。
2.2 认识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3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
认识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的概念,种群生态分化的成因与遗传来源以及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
4 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
掌握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灵活度内容,以及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的过程及原因。
5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掌握竞争、他感化学作用、单惠共生、互利共生、寄生植物、植物与食草者和食虫植物的主要内容、主要的数量分析方法,如竞争的模型、互利共生的种群模型、植物与草食者的种群模型等及应用。
第四部分 植物个体生态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了解生态适应的概念,认识环境与植物的适应性的关系和基本机理。
2 认识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认识资源配置及生活史格局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其中对r-型和K-型生活史对策的概念及运用加以掌握,
3 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3.1 认识植物对极端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进化的类型和机制。
3.2 认识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进化的类型及机制。
4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4.1 认识植物的生态型的概念、划分及一些表现形式。
4.2 认识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划分及一些表现形式。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1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掌握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的主要内容、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的机制;以及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谢途径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及机理。
2 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掌握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如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温度与植物的生长、温度与植物的发育,以及极端温度地植物的伤害作用等内容,以及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方式及主要机理。
3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群落中水分的平衡、以水分为因子的生态类型、植物对极端水分条件的适应,如抗旱性和抗涝性等内容及主要的机理。
4 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了解以土壤为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的一些主要类群和特点。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1 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
认识对植物引种的主要方式和意义,掌握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2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认识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过程及状况,掌握利用植物防治环境污染的途径机理和部分成功案例。
3 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3.1 认识生物入侵的概念。
3.2了解人类日常生活、生产和贸易等活动对生物植物起到的促进或控制作用,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
三、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植物生态学在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植物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植物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植被的恢复、演替和改造,环境的改善、修复与资源的保护等问题的能力。
四、试卷基本结构
填空题占20%
名词解释占10%
简答题35%
论述题占35%。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六、参考书
姜汉侨, 段昌群, 杨树华, 王崇云等. 植物生态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 | |
【文都2018考研大纲专题已正式上线,帮助大家了解2018考研大纲变化及趋势——点击进入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