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2019考研临床医学: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8-31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临床医学: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请参考:
    【论文代写摘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62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并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患者, 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分为Eos组与正常密度嗜酸性粒细胞(NEos)组。比较两组患者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评分以及鼻窦CT
的Lund-Mackay 评分等。结果
Eos组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NEos组(P0.05), 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NOT-20评分无相关性(r=0.246,
P=0.126>0.05);两组CT的Lund-Mack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鼻息肉组织中Eos计数 手术中取得鼻息肉标本除常规行病理检查和诊断外, 部分标本经4%甲醇溶液固定后, HE染色,
400×高倍镜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 随机选取5个视野, 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个数, 取每例平均至作为该例标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 2. 2 SNOT-20评分[4] 用0~5数字表示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0为对生活质量无影响,
5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到了最大极限。分别根据需要擤鼻、喷嚏、流鼻涕、咳
    嗽、鼻后滴流、浊涕、耳闷胀感、眩晕、耳痛、颜面部疼痛/
    胀满感、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睡眠质量差、醒来时疲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失落感/坐立不安/易怒、情绪低落、窘迫感等20项进行症状评分。
    1. 2. 3 鼻窦CT 的Lund-Mackay 评分[5] 对手术前的鼻窦CT进行评分。正常为0 分, 部分阴影为1 分, 全部阴影为2
分;对每侧的前、后筛窦、上颌窦、蝶窦、额窦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分别评分, 窦口鼻道复合体仅评0 分(无阴影) 和2 分(有阴影),
计算其总分(最高24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采用ROC曲线计算AUC及截断值。P0.05);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NOT-20评分无相关性(r=0.246, P=0.126>0.05)。
    2. 3 两组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比较 Eos组CT的Lund-Mackay评分为(20.90±7.65)分,
低于NEos组的(15.40± 5.29)分(P5%作为ECRSwNP的诊断标准,
回顾性分析Eos组与NEos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 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
提示Eos组与NEos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区别。SNOT-20评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等, 适用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9]。本研究运用SNOT-20评分,
分析评价Eos组与NEos组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SNOT-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研究SNOT-20评分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
说明ECRSwNP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无关。Lund-Mackay评分系统常在鼻窦CT扫描中, 用来评价慢性鼻-鼻窦炎的严重程度[10],
本研究比较了Eos组与NEos组患者CT检查Lund-Mackay评分, 结果发现Eos组患者的评分高于NEos组患者(P<0.05),
这对ECRSwNP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呈正相关(r=0.512, P<0.05),
运用ROC曲线研究发现,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地比例对ECRSwNP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 CRSwNP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CT的Lund-Mackay评分也随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增多而增高, 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高低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之间无相关性, 故患者便显出临床特征不尽相同,
要求临床医生在ECRSwNP诊断时注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 从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
且样本量较小, 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 其次, CT的Lund-Mackay评分未精确到具体鼻窦, 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Fokkens WJ, Lund VJ, Mullol J, et al. EPOS 2012: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12. A summary for
otorhinolaryngologists. Rhinology, 2012, 61(2):1-136.
    [2] Zhang L, Han D, Huang D, et al.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eleven major cities in China.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09,
149(1):47-57.
    [3] Kim SJ, Lee KH, Kim SW, et al. Changes in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nasal polyps in a Korean population over a 17-year period. Ot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 2013, 149(3):431-437.
    [4] Kennedy JL, Hubbard MA, Huyett P, et al. Sino-nasal outcome test
(SNOT-22): A predictor of postsurg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n Asthma Immunol, 2013, 111(4):246-251.
    [5] 李源, 许庚.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血问题的探讨.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1):8-10.
    [6]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比科学组.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 昆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2):92-94.
    [7] 王明婕, 周兵, 李云川, 等.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分类中的作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8):650-653.
    [8] Katsuhisa Ikeda MD, Akihito Shiozawa MD, Noritsugu Ono MD, et al.
Sub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 based on eosinophil
and neutrophil. Laryngoscope, 2013, 123(11):1-9.
    [9] Zuo KJ, Fang JQ, Piccirillo JF,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ino-Nasal
Outcome Test-20 Chinese version (SNOT-20 CV).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8, 43(10):751-7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9 16:14 , Processed in 0.05193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