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回复: 0

2019考研心理学笔记4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8-15 2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心理学笔记4”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01.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他人在场对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02.态度,是一个客体有一个评价之间的联系,通常包括认知、评价和行为的成分。但是,这三种成分可以独立地变化。态度,不一定是行为的预示器。
    03.社会心理学家关心两种态度转变:说服和认知失调。说服,指故意努力地引导态度发生变化。理想的说服要求注意到说服性沟通的所有成分,包括:沟通源,信息,渠道(信息传送的方式),接受者和信息指向的目标行为。当人体会到态度和行为之间,或者态度和新信息之间存在差异或不适配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04.社会认知,指人们了解他人、自己、社会互动和关系的过程。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有几点不同:人类行动是模糊的,涉及情绪,文化在社会认知中起很大的作用,社会认知是相互的。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试图了解社会世界时,人的举止很象直觉科学家,形成假设,收集数据,操作变量。
    05.第一印象,是人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形成的最初的图式。图式,是组织人的经验的思维模式。人图式,表示有关特定的人或特定类型的人的信息。情景图式,表示有关不同社会情境的信息,通常包括剧本(具体明确应该如何为人处世的图式)。角色图式,表示对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有文化模式化的期望信息。关系图式,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06.刻板印象,根据诸如种族、民族或性别这种属性,将有关个性特点的过度概化的图式归结到一组人身上。偏见,指根据一个消极的刻板印象判断一个人。种族和民族偏见有动机和认知上的根源,也有人格和社会动力学的根源。偏见一般要求组内和组外,即属于一个团体和不属于一个团体的人之间有区别。仅有接触,还不足以削减组内和组外的冲突,接触还必须涉及合作。
    07.有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称之为归因。人们归因时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进行外部归因(归因于情境)还是进行内部归因(归因于人)。在进行归因时,人们依赖三种信息:一致性(该情境中所有人如何行动),一贯性(在该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当人们因为知道其它原因可能导致某个行为时,会低估某个变量的作用,这就是折扣。相反的情境是增加,指尽管行为的发生有情境压力,但人们增加或加大行为的内部归因。
    08.社会认知可以以多种方式发生偏差,包括图式或假设的错误确认;高估行为的内部原因的作用,低估情境原因(基本归因错误);以比观察者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
    09.自我指人。主体自我,指一个人作为思想者、感受者和行动者的自我体验。客体自我则相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符号互动论者指出,人们知觉自身、甚至认识和标定自己的情绪的能力,都深受周围人的影响。
    10.当代心理动力学思想,集中在自我的心理表征或自我表征,它可以是意识或无意识的。从认知的观点,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图式,它指导思想、注意和记忆。自尊,指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自我一致性需要,即对信息的解释适合人们已有对自己的看法。
    11.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基于错误的情境认定而采取新的行为,使得原本错误的概念成为事实。该现象又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12.引起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接近、相似、奖赏和躯体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奖赏。
    13.心理学家对爱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将情感型爱(以强烈的生理唤醒和溶入他人为标志)和友爱型爱(涉及内心的感情、友谊和情绪上的亲近的爱)加以对比。Sternberg将爱分为:亲密、热情和决定/承诺三种成分。Sternberg认为这三种因素兼备才称得上完美的爱。其他理论家认为,浪漫的爱是婴儿依恋机制的延续。进化理论家强调性策略,即选择配偶的技巧,性策略因性别而不同,反映了男女身上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
    14.爱的能力源于生物基础,但是由文化定型,就象很多文化认为婚姻关系中不一定要有浪漫爱,甚至认为它不重要。
    15.利他,指行为方式对他人有所帮助,自己没有明显的收获,或者还有潜在的损失。哲学家心理学家在是否有真正的利他行为上存在分歧。利他行为可能是自私和非自私动机的混合物。
    16.对旁观者干预现象的研究发现,有不采取行动的他人在场,人们在危机时刻往往不会出手相助。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责任分散(感到个人行动的责任减小)的结果。
    17.攻击,指意在伤害别人或生命体的言语或躯体行为。不同文化、不同种属的动物中,雄性的攻击性总是显得比雌性的强。
    18.心理动力学和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根源于生物属性。神经系统有组织、分层次地对攻击性实施控制,其中杏仁核和下丘脑起了主导作用。攻击性还特别受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的控制。认知-行为观点则把攻击行为解释为社会学习和奖惩的结果。
    19.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出自受到挫折的愿望或需要。修改后的一个假说认为,如果挫折或不愉快的情形引发不愉快的情绪,那么就可能引起攻击。
    20.社会影响,指他人出现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服从,是个体遵照权威的指示的一种社会影响过程。Milgram的系列研究显示,如果人们相信权威的合法性,多数人会失去良心的控制而一味服从。
    21.从众,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一适合同伴或团队的标准的过程。Asch的研究显示,当面对一组人具有一致的意见,哪怕意见明显错误,相当数量的人也会顺从一致。从众,是认知的需要,也是追求或规避奖惩的需要。在农业社会,人口密集,从众现象更多,在那里,独立是一种对适应不利的个性。
    22.团队,是人的行动会影响其他成员的人的集合体。自然出现的团队一般有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标准),角色(对处于社会模式化的位置上的人所规定的适宜行为),领导者(比一般人施加更大影响的人)。
    23.心理学家发现,团体决策的结果往往出现团体极化现象,即团体决策趋向冒险或谨慎两个极端。
    24.我们这个世纪巨大的社会变迁,诸如飞速的技术发展和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的崩溃,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变化,提出了进退维谷的适应和应付的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0 10:27 , Processed in 0.0609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