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1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公布,四川大学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6-25 21: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关于“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公布,四川大学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1”相关资讯文章,一起关注一下吧~  
  6月21日上午,四川大学社科处的微信工作群响个不停,一条喜讯炸开了锅——历时半年,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名单终于敲定,四川大学共有68项课题通过立项。
  这个数字不简单。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覆盖面广、立项数量多、权威性强,受到全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直言,高等学校所获得立项数量,反映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同时侧面体现出高校的综合实力,“四川大学立项总数68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记者了解到,2018年四川大学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包括11个重点项目、28个一般项目、24个项青年项目和5个西部项目。总数比2017年增加18项,增幅36%。2017年四川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50项,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2016年,四川大学立项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可以看到,四川大学近三年稳坐国家社科“第一集团”的地位。
  有人把川大比作社科界的“西部力量”,称它是厚积薄发的学术潜力股。为什么是川大?带着疑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找到川大社科基金立项负责人,寻找华丽成绩背后的答案。
  老教授手把手 教年轻教师修改申报书
  立项名单确定的消息传来后,李怡内心波澜不惊,这是“60后”长者的沉着,也是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资格”的淡定。算上这次,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李怡已经六次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反倒是本学院另外几个老师的项目确定立项,让李怡心绪激荡。文新学院“80后”年轻教师王一平和辅导员周雯这次都拿下了青年项目,李怡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1995年,李怡是一个20多岁年轻教师,那年他第一次拿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青年项目,“当时有5万块钱的科研经费,而我的收获远远大于项目本身。”李怡直言,人生的第一笔社科基金让他意识到国家对学者的器重,也坚定学术的意义。
  看到后辈迈出第一步,李怡仿佛看到了曾在自己身上流淌的拳拳希望。这是他作为前辈师父,对后辈徒弟流露出的欣慰。原来,在川大坚持“老带新”冲击科研项目的影响下,像李怡这样的老教授与年轻教师之间,有了微妙的“师徒”之情。
  以文新学院为例,为了带动年轻一代教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学院和学校会分别组织有经验、有资历的专家和学者,对每个教师的申报项目进行预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标准,在校内“彩排”一次。“这些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主持过重大课题的,他们给年轻教师提出的意见会很有针对性。”李怡说,通过手把手指导的方式,青年教师的申报内容能得到反复打磨修改,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他看来,这是川大社科项目“高产”的原因之一。
  除了“老带新”,王一平觉得校园里充满“榜样的力量”。今年34岁的她以《21世纪西方科幻小说研究》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能够在川大找到‘青年教师学术共同体’。”王一平告诉记者,文新学院里年轻的同事戏称是“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吐槽压力,一起奋斗教学,有并肩作战、携手共进的不成文默契。“当看到身边的人都那么优秀和努力时,你自然也更努力了。”在她看来,榜样的力量会“逼”着人向前,“我所在的一级学科是教育部最近一次评估的A类学科,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也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学院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老教授,他们会带着我们进步。”
  工作才两年多的辅导员周雯是王一平口中“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今年也申请到了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辅导员不仅仅是辅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辅导,所以辅导员要全方位地当好学生的老师。学校的辅导员大都是博士学历,大家都在努力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记者从川大社科处了解到,2018年四川大学一共有24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3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8-6-25 21: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全球名校教授 到川大上课
  王一平还有体会,广开大门的川大,激发和坚定了她的学术钻研道路,“只有喜欢做学术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抗压和取得成功的最好武器。”
  2010年是王一平进入川大读博的第二年,这一年她通过学校成功申请了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前往英国留学一年,在那里,她对学术研究的理解更深一层。“不得不感谢川大,它一直鼓励学生和老师走出去。”
  这种鼓励今年被再次印证——王一平不久前又成功申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再赴英国一年。学校依然为她做坚强后盾,“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
  事实上,川大与国际接轨的态度,为包括王一平在内的很多老师打开了世界的学术窗口。每年7月,川大的“国际课程周”启动,来自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教授大咖们,会在这里与师生畅谈世界前沿的学术问题。王一平觉得:“哪怕可能只是旁听一节课,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和老师们对国外学术或者教学都可以有一定的认识,想不想走出去,这堂课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
  今年拿到了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商学院教授杨永忠,也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交流学习。经过一年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创意经济在国内还是空白,在国际上也只是碎片化。于是他回到川大之后,深耕创意管理学研究,在川大建起中国创意管理研究所,有了全国第一个文化创意管理博士点,还出版《中国创意管理前沿研究系列》创意丛书,举办“全球文化企业家讲坛”等。
  设立“川大版”,社科基金
  被师生念叨最多的是川大自创多种激励方式,鼓励青年教授申报各种课题研究。除了社科基金之外,老师们还可以申报四川省教育厅的课题,教育部研究基地的项目。
  如今,川大还有自己的“校园版”社科基金项目:凡是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即使没有最终入选国家的社科基金,学校同样会给予每个项目10000块钱的鼓励,用于完善调研,查阅资料等等。这样的大手笔,让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申报社科基金动力十足。
  来自川大社科处的数据显示,包括本次通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68项科研项目在内,四川大学今年一共收到了360多项申请,而最终经过校内评审委员会的筛选,报送四川省的项目有285项。
  励轩认为川大制定的系列鼓励政策为项目申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国家项目培育政策,就是指老师申报项目后如果没有成功,学校依然会支持你做。哪怕经费不多,但是能鼓励老师继续做下去,一旦今后再申报,就更有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川大还特别制定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评审制定,在教师正式申报项目前,学校会组织有丰富申报经验的老专家给年轻人的申报书提意见,指导修改。
  四川大学社科处常务副处长傅其林说,除了激励以外,学校也有严厉的一面。如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把关,可以说非常严格,“学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对立项项目进行开题,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审查。”同时,对按时结项,并且取得优秀和良好的项目给予奖励。
  对李怡来说,川大注重的正是他看重的,“立项不是困难,这只是科研真正困难的开始。”李怡说,“现在很多学校把申请项目作为对专家学者科研能力的评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社科基金不是评价一个人科研能力的全部,只是其中一个角度而已。学校不仅要鼓励学者去拿项目,而且还要创造条件去完成项目。”而川大,做到了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9 04:35 , Processed in 0.07638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