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回复: 3

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8)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6-16 18: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项选择题
          1.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 .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5.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以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孩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
          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
          8.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蜜蜂”的行为体现了
          A.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B. 获取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C. 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D.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20世纪20年代,有党的干部问农民:“你要革命吗?”农民回答:“是的”。干部再问:“你是怎么革命呢?”农民说:“杀尽土豪劣绅!”在这里,原本中性的“土豪”一词与“劣绅”并列了。近年来,“土豪”一词再次现身,并成为高频词汇。今天的“土豪”,其实重点并不是“豪”,而是“土”,例如:这家伙真土豪,但也太没有品味了。“土豪”一词含义的变化说明
          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4.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可以截然分开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
          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D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8-6-16 18: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16.我们看一个名胜古迹,直接感觉起来很一般,但是有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或导游讲解后,会觉得这些地方让人肃然起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
          A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C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D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
          17.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19
.砒霜,即三氧化二坤,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人们谈到砒霜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毒药,电影、电视剧中也有大量砒霜作为致命毒药使用的场景,然而我国医生发现三氧化二坤可以治疗白血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这表明
          A.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B.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C.熟知不等于真知,科学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理性认识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0 .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1.“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
          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22.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不适合。这个事例说明
          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
          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24.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
          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
          25.钱学森在年轻时研究某个航空难题,曾经反复推敲,前后写了5份演算文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每次都推倒重来,直到第5次,才感到满意。文稿总共800多页,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10页。当他把第5次文稿装入文档袋后,正在封面上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是他又很快意识到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一事例说明
          A.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6.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今年开展一项调查发现,48%的美国人认为幽灵存在。现代科学家没有太多地探究这个话题,但的确存在几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一种解释与次声有关,这种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可能源于风暴甚至家用设备,它会振动人体器官使人们感觉不安,还可能干扰视觉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流或许会制造“冷点”,让人们以为是幽灵的征兆;最后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人看到幽灵或许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幻觉。至今科学未能对之作出完全的解释。对上述现象,下列选项中认识正确的是
          A.世界是不能完全被人认识的
          B.未知世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世界是完全不能被人认识的
          D.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8.“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段话体现了
          A. 事物质的多样性
          B. 事物量的多样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 事物价值的多样性
          29.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B.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C.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D.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30.“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真理尺度,但不一定符合价值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8-6-16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解析
          1.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 .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5.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以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孩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
          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
          8.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蜜蜂”的行为体现了
          A.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B. 获取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C. 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D.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20世纪20年代,有党的干部问农民:“你要革命吗?”农民回答:“是的”。干部再问:“你是怎么革命呢?”农民说:“杀尽土豪劣绅!”在这里,原本中性的“土豪”一词与“劣绅”并列了。近年来,“土豪”一词再次现身,并成为高频词汇。今天的“土豪”,其实重点并不是“豪”,而是“土”,例如:这家伙真土豪,但也太没有品味了。“土豪”一词含义的变化说明
          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4.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可以截然分开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
          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D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8-6-16 2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16.我们看一个名胜古迹,直接感觉起来很一般,但是有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或导游讲解后,会觉得这些地方让人肃然起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
          A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C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D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
          17.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19
.砒霜,即三氧化二坤,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人们谈到砒霜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毒药,电影、电视剧中也有大量砒霜作为致命毒药使用的场景,然而我国医生发现三氧化二坤可以治疗白血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这表明
          A.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B.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C.熟知不等于真知,科学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理性认识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0 .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1.“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
          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22.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不适合。这个事例说明
          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
          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24.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
          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
          25.钱学森在年轻时研究某个航空难题,曾经反复推敲,前后写了5份演算文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每次都推倒重来,直到第5次,才感到满意。文稿总共800多页,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10页。当他把第5次文稿装入文档袋后,正在封面上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是他又很快意识到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一事例说明
          A.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6.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今年开展一项调查发现,48%的美国人认为幽灵存在。现代科学家没有太多地探究这个话题,但的确存在几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一种解释与次声有关,这种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可能源于风暴甚至家用设备,它会振动人体器官使人们感觉不安,还可能干扰视觉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流或许会制造“冷点”,让人们以为是幽灵的征兆;最后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人看到幽灵或许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幻觉。至今科学未能对之作出完全的解释。对上述现象,下列选项中认识正确的是
          A.世界是不能完全被人认识的
          B.未知世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世界是完全不能被人认识的
          D.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8.“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段话体现了
          A. 事物质的多样性
          B. 事物量的多样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 事物价值的多样性
          29.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B.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C.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D.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30.“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真理尺度,但不一定符合价值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0 19:27 , Processed in 0.09352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