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6-8 2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论文
48.《宪治的共识与可能》,《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
47.《论行业法》,《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46.《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法学》2012年第10期。
45.《上海法学与上海法学家》,《上海学术报告(2010)》,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承办。
44.《关于实质性学术评价——以社会科学为讨论范围》,《中国社会科学论丛》(冬季卷)2011年12月(总第37期)
43.《司法的政治力学》,《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42.《拆迁风云中寻找法治动力》,《东方法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41.《公案中的民意、主题及其信息对称》,《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40.《判决的权威与异议——论法官不同意见书制度》, 中国法学, V0l.(5), 2009, 与褚国鉴合著, 一级期刊。
39.《论司法批复的解释论证功能及其局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与褚国建合作,2009年第1期。
38.《法学的本相》,《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
37.《法律伦理的特殊性》,《人民日报》2007-08-06.
36.《法律与道德:分离后的结合——重温哈特与富勒的论战对我国法治的启示》,与麻美英合著,《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5.《一种政治化的法律方法——对昂格尔法律方法论的解读》;与周婧合著;环球法律评论/2007/04
34.《儒家传统与现代法治》与昂格尔对话《政法论 坛》2007年第一期。
儒家哪些传统有悖法治?——读昂格尔的Passion:An Essay on Personality序言《中国书评》2006年5月。
33.《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与郭春镇合著,《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
32.《判决与民意——兼比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对待民意 》,与熊静波合著,《政法论 坛》2005年第5期,人民大学《诉讼法.司法制度》2006年第2期复印。
31.《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30.《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9.《论法律职业共同体自治的条件》,《法学》二~~四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与法史学》转载。
28.《法治发展的差异与中国式的进路》,原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的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3年10期。
27.《对极与逆差——关于中国法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法学论 坛》2003年第2期
26.《论两种价值序列下的程序基本矛盾》,《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
25.《法律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冲突》,《中外法学》2002年第3期
24.《新权利是怎样诞生的》,(台湾)《法令月刊》2002第2期
23.《程序中的法官》《公法》(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
22.《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与应永宏合作《法学》2001年第11期。
2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载《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19.《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18.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5
17.《法律程序设计的若干法理》(《政治与法律》1998.5)
16.《论法律对行政的综合化控制》(《比较法研究》1999.第1期)
15.《契约下的行政》,(《比较法研究》1997.3)
14.《新一代行政法治》(《外国法译评》1996.2)1996年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宪法与行政法》全文转载。
13.《法律的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学习与探索》1996.4)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理论法学.法史学》(1996.9)全文转载。
12.《中国法治的现实目标》(《法律科学》1996.3),《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