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回复: 0

MTI必备译论(一):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3-31 2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MTI必备译论(一):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MTI必备译论(一)
  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  
  有关中国翻译的记载,始于周朝,至佛经翻译起,慢慢出现第一次翻译高潮。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有名的佛经翻译家,现介绍影响比较大的几位及其观点。
  早期的有东汉时期安世高和三国时期支谦,支谦所作《法句经序》是现存最早涉及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但佛教在当时被视为迷信,人们将其理解为道术,总是混用“浮屠”和“老子”。两位译者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东晋释道安首先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即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有五种情况译文可以丧失原文本来面目。三不易指有三个方面导致翻译很难。道安主张佛经翻译“尽从实录,按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圣言,了不加饰”的直译原则。
  相比而言,东晋鸠摩罗什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意译,注重译文的流畅华美,因此所译佛经富有文学趣味。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实践上仍然是折中的。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恰巧兵乱,兵荒马乱中译出一百多部重要经论,在鸠摩罗什之后玄奘之前贡献最 大。
  彦琮在《辩正论》中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坚持忠实、倾向直译。其最 大贡献是提出了“八备十条”,八备即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应具备的八项条件:诚心诚意、品行端正、知识渊博、通晓经史 、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精通梵文、中文文学修养。十条则只佛教翻译中十个切入点,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人们从这十个方面入手,一定能够成功。
  唐朝玄奘针对佛教术语意义失真,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原则。“五不翻”指的是用音译的五种情况,在这五种情况下只可用音译来处理。
  综上,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和戏曲、戏剧等文学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学、文化构建与创新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以上是中公考研为大家准备整理的“MTI必备译论(一):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相关内容。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 2019考研全年集训营、乐学面授班、一对一协议班、名校保研精品班系列备考专题,中公考研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与每年的大纲进行深入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6:29 , Processed in 0.076674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