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l 病因的定义
l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第三节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第四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n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n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n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第五节 疾病监测
n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n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n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n 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n 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n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
n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n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n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n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n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l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l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l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第七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