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模拟题(2)答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选择题Ⅰ
  1、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问题。A、B都把物质看成意识,都是唯心主义的,C也不对,因为人脑虽然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来源。所以,只有D是正确的。
  2、A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表述上都没什么错误,但考虑最佳选项,那A是最合适的。因为,题目中用“千帆过”和“万木春”这样代表新事物发展趋势的东西代替了“沉舟”和“病树”这样代表旧事物的东西。
  3、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A和B都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D则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只有C认为登上高山,才知道天的高度,即先行动才能获得真知,此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
  4、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唯物史观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其次,人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再次,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变化的。所以,D是正确的。
  5、B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所谓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国家的调控与干预只起辅助作用。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也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因此,只有B是正确的。
  6、A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所以,只有A是表述不正确的。
  7、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这是个纯记忆性的题目,所以很容易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8、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评价我们各项改革的基本准则,当然评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要以此为标准。所以,D是正确的。
  9、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此题也是一个记忆性的题目,根据对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复习,很容易可以选出D这一正确的选项。
  10、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其任务,即革命的对象是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C项是正确的。
  11、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所以,A和B是不正确的,而D的表述就不对。
  12、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此为考试热点。
  13、A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14、B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15、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16、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此为考试热点。
  二、选择题Ⅱ
  17、A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是物质的,是有目的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是社会的、历史的,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不是主观的、随意的,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ABC是正确的。
  18、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A认为整体和部分各自独立是不对的,他们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离不开部分,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的意义。而其它几项都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正确表述。
  19、A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综合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既有哲学常识,又有政治经济学和邓论的内容,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反映了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说明中国与世界各国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中国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善于学习别人的东西,以为自己的建设服务。但并不是说国外的经验就一定先进,所以,D是不正确的。
  20、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这一变化说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开始发挥出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注意市场的需求,面向市场组织自己的经营活动,政府也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但这并不说明政府就不重要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是重要的。所以,A的说法是不对的,B、C、D符合题意。
  21、A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实现条件,A的说法是正确的;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迅速集中会促进资本积聚,因此,B是正确的;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是资本积聚,因此,C也是正确的。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扩大的两种形式,而不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可以把其排除。答案应该是ABC.
  22、B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建筑地段地租的重要特征是:地理位置起决定性作用,垄断地租占优势。BD正确。
  23、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期间革命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问题,对当时抗日时期的主要力量有一定了解,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24、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这也是一道记忆性的题目,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25、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也有社会主义因素,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则不是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所以,B、C是正确的。
  26、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理解就从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上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二是还是非现代化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因此,BC是正确的。
  27、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都决定了应该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实行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所以,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28、AB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指依靠科技,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A、B正确。
  29、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并不是直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因此,A不正确。
  30、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理解能力模块”。
  [解析]我国提出“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来解决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既有世界大形势与现状的考虑,又有我国本身与港、澳、台的情况的考虑。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31、A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32、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33、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为考试热点。
  三、分析题
  34、[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世界本原的知识。
  [答案要点]
  (1)贝克莱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材料2观点的科学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3)材料3,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是把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是朴素唯物主义的。
  (4)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种物质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经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反,这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且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36、[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的理解。
  [答案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1949年到1956年短短的七年内,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告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以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条件。
  (4)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37、[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是对新增考点的考查,知识点是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解。
  [答案要点]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正确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五个统筹”的原则,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实现社会进步,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又要注重精神生活的需要。
  (4)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体现人民的利益。
  (6)要纠正一些地方重视经济指标,轻视社会进步,重视物质成果,轻视人本价值,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是真正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38、选做题Ⅰ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地位的认识。
  [答案要点]
  (1)材料1是标准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但中国并没有对世界和邻国造成威胁。某些国家和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无疑是想破坏中国形象,阻止中国经济发展,破坏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2)材料2是“中国崩溃论”的观点。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中,确实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并不能使中国崩溃。之所以有人散扬这样的观点,也是想使中国的形象破坏,想使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失去信心,从而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3)材料3的观点基本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就会对世界造成威胁,能不能造成威胁不在于经济和军事势力,而在于是否把经济与军事的强大势力作为威胁他国的手段。
  选做题Ⅱ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答案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党的思想路线方面,它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它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方面,它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的根本任务方面,强调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改革方面,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深化改革,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的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在爱国统一战线方面,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在祖国的统一大业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中国的外交政策方面,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中国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党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方面,强调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充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颖而且相互联系的思想和观点,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方面,强调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充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颖而且相互联系的思想和观点,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1]  [2]
?双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 00:16 , Processed in 0.04451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