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梳理(1):第一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在复习考研政治这一科目上都有不少收获,对于复习方法也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同学们在这一阶段还是要先抓住重要知识点,并搞清楚这些知识点内部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为之后的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抓住重要知识点,同学们需要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由此跨考小编对考研政治中毛中特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复习这一部分内容起到帮助作用。下面是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梳理(1):第一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945年刘少奇再去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及必要性
(1)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的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向正轨,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初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项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同党内盛行着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二,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在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下列基本问题:①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关于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③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④关于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⑤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⑥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的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完备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政治保证);②对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使党对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清醒认识(历史经验);③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实践基础);④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和延安整风的胜利(思想路线)。
第二,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具体表现。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革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对当今世界的特征及其主题的观察、分析和科学判断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心的转移。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南方谈话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1997 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理论、祖国统一理论、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党的建设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依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2年11月,******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真题链接】
1.(2009年第37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编自******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上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5分)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
【答案要点】(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分)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形成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分)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分)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深化、丰富和完善。
(说明:考生完整答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方面内容给2分,如果只答出其中一个内容或两个,不给分,如果将毛泽东思想甚至马列主义写入,即使其他内容回答正确,也不能得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2 12:44 , Processed in 0.06455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