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篇
查到初试成绩后的第二天就赶回学校复习,因为很久没看书,完全找不到初试备考的状态。本打算系统性地把博迪和罗斯的英文原版题再看一遍,后来发现既没时间也没必要,毕竟面试400分占大头,于是翻出自己之前在网上找过的厚厚一叠经验贴,把有关复试的内容全部看了几遍。
7号公布分数线,9号到北京。我的面试和笔试都在14号,复试前三天各种找同学和师兄吃饭,请教面试的注意事项,询问以前复试的题目。之后两天在住所里总结听到的题目,拿着简历各种冥想,猜测面试老师会在哪里提问,又将如何追问,然后在word上敲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做不是为了答出“标准”答案,而是让这些问题在脑海里都过一遍,不管面试老师怎样问你都不会完全茫然。)
插一句,今年面试分为两组,第一天第一组的老师,第二天成了第二组。明年不好说。嗯嗯,信息量好大—。—
轮到我面试了,会有师兄师姐提前告知在门外准备,进去之后发现是5个面试老师,1个记录员。老师们穿着休闲,与我们考生统一的正装对比鲜明。简单招呼后,中间老师示意我坐下。虽然准备了中英的自我介绍,老师只要求用中文的。其实,老师们也没怎么听我介绍,基本一直埋头看我的简历。之后老师们陆续提问,每个老师差不多1-2个问题。
第一个老师问我平常是否关注热点,我就聊了聊前阵子很热的乌克兰局势,分析了它对美元、黄金价格的影响,并引申谈了下金价影响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美国货币政策因素、政治经济预期因素、时滞因素)。追问:对金价走势的看法。
第二个老师让我说说毕业论文的写作思路,用的什么模型,如何获取数据。(这个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因为论文写得太水,你懂的)。写作思路什么的聊聊论文摘要就好,至于模型和数据,为了避免被老师在实证方面追问,模型和数据寥寥两句而且语速较快,然后话锋一转:“老师,我写毕业论文时是在13年的四五月份,余额宝还未兴起。我觉得我的论文可以借鉴XXXXXX,这也是我的论文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老师没有在实证方面追问我了^_^,转而问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然后嘛,这个问题我早已重点准备甚至都可以全文背诵了,balabala,效果应该不错。
第三个老师问我对“四万亿”的看法,很常规,我顺便扯了一下中国金融体系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
第四个老师,也是全程一直用犀利眼神盯着我看的老师(估计一直在观察我的神态举止),问我:本科成绩不错为啥弃保?一战是五道口?具体是差几分?我说完之后,她好像很放心似的,然后继续看我的材料。
第五个老师,也是坐在正中间的老师,问我:What’s the function of Finance,追问:Use some key words to
describe Finance.。第一个问题我回答的其实是金融市场的功能(Collection:collect savings and promote
capital formation;Allocation:allocate money, risk and wealth;Regulation: the
place for government’s regu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Reflection:stock price is a leading indica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和商业银行的功能(credit intermedia、payment intermedia、money creation、financial
service)。严格来说第一个问题答偏了,但老师一直微笑点头鼓励我说下去。第二个问题我更是扯远了,说个人认为微观金融里最重要的是hedge,
diversify和arbitrage(我也不知怎么突然有勇气说这三个词,但当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它们),因为hedge(对冲)systematic
risk(系统性风险),diversify(分散)non systematic
risk(非系统性风险),而arbitrage是IRP的理论基础,资产定价的一种思路。然后聊了下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从马克维茨的MPT,到夏普的CAPM,到罗斯的APT。老师一直在听我扯,但好像不是很满意。最后我试探性地补充:“return
and risk?”中间老师的脸上顿时一种等到答案的幸福感!好吧,估计是因为紧张想复杂了——
最后我大概面了25分钟(平均16分钟的面试时间)。出于规避风险考虑,老师每问一个问题,我都扯了很多相关知识,尽量把面试握主动权,在不犯常识性错误的基础上不停deliver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东西。由于面试流程里给每个老师提问的时间和数量有限,我说爽之后,老师也基本没时间追问了(甚至有几次我说完后,老师也不知道问什么了,尴尬地空白了几秒,最后示意别的老师提问)。我是下午2点多面试,老师们估计都有点犯困,没怎么笑,好像也没怎么认真听。面完之后我感觉是应该没出大问题,但老师们怎么打分就不好说了。
笔试统一在14号晚上进行,网上有复试笔试真题的回忆版本。15个选择题四选一共45分,5个大题共55分。选择题的部分计算题较难,大题明显比初试更加注重热点,其中央行干预人民币贬值问题、互联网金融问题都很常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初试的考场是否允许带科学计算器,在道口的笔试不能带科学计算器!当时很多同学带的都是科学计算器,最后全部上交了。监考老师不嫌麻烦,借了一台最低端的计算器给我们相互借着用。考完后好像大家的感觉都不是很好。PS:考完后交流得知,笔试坐我旁边的哥们,初试专业课140,汗颜。 【其他】 一、关于经验贴
本人没有特别关注过任何论坛、贴吧、QQ群,因为考研时间有限,不能总找借口上网,我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花半天时间,谷歌搜索“清华金融硕士考研”,浏览20页左右搜索结果(直到不断看到重复的内容为止)。不管是招生计划,奖学金政策还是师兄师姐们的经验贴,只要内容不太水,全都copy到word里,打印装订成册,以期掌握“市场信息”。经验贴不是要一次看完的,整个考研期间,在复习疲劳或者感到迷茫时可以随意翻阅。在9月份之前,每隔2个月花上半天更新一下你的经验贴集
一定不能照搬一个人的复习思路,要在广泛收集信息后,为自己量身制定复习规划。 二、关于心态
首先,不要担心每年有几千人在考道口,因为绝大部分嘴里念叨考道口的人都是炮灰,绝大部分整天灌水贴吧和QQ群的都是炮灰。然后,你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今年极有可能是炮灰,我很有可能初试过不了线。为了不给青春留下遗憾,我必须努力奔跑!
其次,对于很多道友来说,清华或者五道口是你们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在决定考道口时,不免经常YY,总在考虑复试该怎么准备,考完后该去哪里旅行,考上是不是就彻底逆袭的问题——。我想说,不要在初试阶段考虑太多和复试相关的问题。原因几点:1、你很有可能没有复试,不要总把自己设定在初试过线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2、道口很公平,初复试成绩、录取名单都会公布;3、复试的笔试和初试科目一致,不需额外准备;4、初试完准备面试完全来得及!
最后,很多道友在和考其他学校的研友交流时常常会将“我”和“清华”或“道口”联系在一起,比如:“我的清华今年招生怎样怎样,你的复旦呢?”这种说法会不知不觉影响你的心态,削弱自己的执行力。你越有不可一世的目标,越要低调谨慎,隐忍是你最佳的选择,你要主动选择寂寞和孤独,关键是你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吗?
其实关于心态,说到底就是五个字:不要想太多。 三、关于作息
很多人比较好奇我的考研作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在考研时面临的时间约束不一样,所以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作息。我一战最开始的几天,每天早上5点多就可打满鸡血起床,靠着
1-2罐雀巢、雅哈,持续作战熬到晚上1点(也就是在那几天,生平第一次把左眼看肿)。其实“自残”行为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大家需根据身体状态和复习效率逐渐调整。举个例子,如果你7点迷迷糊糊到了自习室,需要在桌上趴1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那你就8点去自习,如果你需要趴2个小时,就9点去,不要在低效的状态作无谓的挣扎!如果你觉得复习时间很紧张,可以试着每天都比前一天早起10分钟,渐渐适应高强度且高效的复习状态。个人认为,早上再怎么晚起床,也得留出做一套数学真题的时间(数学考研时间:8:30-11:30)
【感悟】
送上一些这两年写在手机里的感想
1、I would rather dream today than day dream tomorrow!(一战决定要考研时)
2、没有谁可阻挡你的脚步,没有谁能影响你的心态,保持节奏、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一战中期)
3、拼太狠的结局是你永远不会顺利,尽力而为,做到不自责。(一战后期)
4、过去的一个月,自己肯定是浮躁了,耐不住寂寞了,才会在根本不需多虑的决定中纠结不已。一哥说了,不要急于求成,即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把过多的权重放在短期效用也是不理性的。(放弃PKU调剂,决定二战)
5、我会记得谁给过我肩膀,谁给过我力量。没有高格调的所谓XN与MX,我只是还有屌丝的姿态和不认命的轻狂!(毕业季,二战前夕)
6、未曾拥有就不要害怕失去,未曾接近就不要奢望到达。Never say never nor forever!(二战前期)
7、还是会有压力,时轻时重。不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而是这条路,没有远期锁定风险减少峭壁效应带来的损失。确定性也不是随到期临近递增的函数。考研市场未必有弱有效,但过多的数据挖掘只会耗散内心的原动力。路都是自己选的,不会天真地说“会有那么一天”,但没有羁绊听从召唤,一直是最幸福的事。(二战中期)
8、不以三年五年为计,而以十年二十年为期,如能保持中等偏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激情,长期来看,人生二叉树往上走的情况会多一点点。当然,前提是在每个结点,善待上苍给你的实物期权。怎么善待,也许只是简单取决于你一个个短期的想法,但说到底,终究是为了你和身边的人的幸福。(二战中期)
9、辛勤耕耘、静心等待(二战后期) 【后记】
两年的考研征程就结束了?现在想起来都不可思议
想起一战时为了全身心投入,留着胡须,蓬头垢面,只想把自己弄成“山顶洞人”。在没有空调的梯教里,学累了撑着,撑不住了趴在桌上,趴到汗流浃背醒了再看书。
想起一战出成绩后跑到北京,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找T大SEM领导自我展示,天真地想要破格录取。一个人一星期,对自己说:报不报希望和做不做是两码事!
想起二战后期为了省时间再多看一会书,下自习一个人跑着回宿舍,脑海里只有那句“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们都一样,也曾豪情万丈,也曾迷茫彷徨。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定了考研,认定了清华,认定了道口,那就不要管什么报考难度,不要管自己基础有多不好,跟着内心最简单的想法走,全力以赴,失败了也不会有感到遗憾。革命需要流血和牺牲;而梦想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