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1|回复: 3

2015年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解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提出原因:
      要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也表明照搬理论的左倾和右倾主义都是行不通的。
      2、必要性:
      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而且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相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而且它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练习,实现了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3、过程:
      35 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实际领导,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
      38 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45 年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4、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5、中国化的伟大意义(胜、支、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伟大代表——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带着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结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独立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义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因素显然居主导地位。)
      (1)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办大事);
      (2)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走共同富裕之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全国大陆的解放统一、国际环境的改善)、物质基础(没收官僚资本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实践基础(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
      (5)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土改胜利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要求变为大规模生产合作经济;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有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3)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考生关注:
                2015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汇总                            2015考研英语大小作文模板及范文            
                考研马原考点预测                            2015考研准考证打印入口                            更多2015备考攻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7-14 1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农问题
      1、关于农村改革: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可支配收入低。
      3、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1)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3)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4、解决三农问题
      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措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金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
      5、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2)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6、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四、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①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六、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②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①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③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④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7-14 1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分配制度(单选、多选,分析)★★★★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
      B.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C.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D.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②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③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B.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C.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a.从5 个统筹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公平和效率
      政府作用和市场调节
      b。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保一低):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具体措施:
      体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d。社会保障的功能:调节收入差距
      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14 12: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A. “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
      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①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九、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选、多选、分析)★★★★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我国基本国情) :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 大第一次提出)
      (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考生关注:
                2015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汇总                            2015考研英语大小作文模板及范文            
                考研马原考点预测                            2015考研准考证打印入口                            更多2015备考攻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4 11:45 , Processed in 0.09519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