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7 07: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风俗习惯
  1.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2.中国风俗习惯的特点:
  (1) 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2) 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
  (3) 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
  3.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茶最早被作为药材使用,到(西汉)时由药用转化为饮用,4.(魏晋
  南北朝)茶被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
  5. 公元805年,(最澄和尚)把茶仔带回日本,日本开始了饮茶史。
  6.(宋元之后)改煮茶为泡茶。
  7.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品评泉水)和(品茗赋诗)两种风气。
  8. 下茶和受茶: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放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
  茶”。
  9. 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和(杜康),__________其中(杜康)成为(佳酿)的代称。
  10.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该是(果酒)。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
  25
  11.(祭祀)和(饮酒为乐)是酒在社会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的两种表现。
  12.(阮籍)和(刘伶)是狂饮的代表。
  13. 酒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文学)结缘。
  14.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15. 四大菜系:鲁、川、粤、淮。
  16. 中国古代的服饰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17. 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
  18. 周代的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四种,其中(冕服)是
  最尊贵的一种;
  19.汉代盛行(冠制),以其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
  20.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公卿的服装有(法服(礼服))和(常服)之分。
  21.唐代服饰特点:
  (1) 头上以幞头代冠;
  (2) “品色衣”成为定制;
  (3) 以腰间所佩戴?区别等级。
  22.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
  23.唐代各品官员服饰的颜色: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绯(大
  红)袍,五品以下著绿、青;士兵著皂(黑色);未进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24.宋代官服的变化在(幞头)和(鱼袋)。
  25.缠脚之风兴起于(五代末年)末年,到宋代普遍流行。
  26.明代官员文官用(鸟),武官用(兽)。
  27.各品官员衣服上图案:
  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
  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
  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
  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牛
  28.清代服饰特点:
  (1)强令汉人削发留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可想制度之严
  (2)废除明代服装以满族风尚重定冠服制度;
  (3)帽子上饰花翎,花翎尾部晶莹似眼,以单眼、双眼、三眼区分官位品级,以三眼为最尊;
  (4)朝珠,挂在脖颈垂于胸前,数为108 珠,源于佛教数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悬挂。
  29.对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
  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之间的性关系,而到血缘以外的氏族寻找婚配对象,
  这就出现了氏族之间的“对偶婚”,即“同姓不婚”。特点是非同一血缘氏族的男女
  方的婚配;男女之间的结合尚不固定,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主要的是:
  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继承。
  30.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31.嫁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
  26
  32. 转房婚: 形式主要是兄死,弟以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以异母为妻。在西南
  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曾较长时间的流行过。
  33.阿注婚:流行于云南的一支纳西族和一支普米族。“阿注”是纳西语,意为“伴侣、朋友”。
  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统的成员及其后裔,都可以互为阿注。他们之间的性关系非常
  自由,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专用放里过夜,天明赶回家去劳动,这种阿注
  关系时间可长可短,每人除一个长期阿注以外,还有许多临时阿注。所生子女___________不知
  其父,都归母家。
  34.抢夺婚:云南地区的景颇族、傣族、苗族欧曾实行过强夺婚,是男子通过强夺手段与女子成
  婚。是一种民俗,民间的“抢夺婚”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
  婚礼,选定成亲日子,但在迎亲那天,男方还是要组织一帮人,隐蔽在约定的地点,
  等新娘一到,一拥而上,捆绑回家,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35.(父权)制度确立后,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36.据《墨子》《荀子》记载,我国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火葬。
  37.石棺葬:就是用石板或石块构筑成长方形的棺材,置于地面,即为墓地。地区主要集中在东
  北的松花江流域、四川西部的岷江和金沙江流域以及云南境内的一些地方。时间跨
  度起于商周,盛行于战国到两汉,延续到明代。据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石棺葬起源
  于古人对石的崇拜。
  38.悬棺葬:就是把棺木高悬于崖壁的木桩上或洞穴里。这种悬棺葬在福建省武夷山、江西、四
  川等地都有发现,其中武夷山的悬棺已有3800年之久。这些悬棺离地面有的几十米,
  有的上百米。悬棺形似小船。据认为,采用这一葬法的少数民族,迷信灵魂升天,
  认为把棺木放得越高,灵魂就越容易升天。
  39.考古发掘最早的龙形在(河南省濮阳市仰韶文化遗址)。
  40.龙与皇帝合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
  41.龟龙:比喻人中英杰。
  42.龟龄:比喻高龄。
  43.龟钮:汉代时规定,凡列侯、丞相、大将军皆以金铸印,制为龟形,称为“龟钮”,以后遂以
  龟为官印的代称。
  44.授龟绶:就是授予官印盒缓代,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41.“胸有成竹”是(苏文同)的画竹理论。
  42.梅花的五瓣比喻(寿、福、康宁、好德、善终)等人生五福。
  43.四君子:梅、兰竹、菊。
  44.岁寒三友:松、竹、梅。
  45.宋代诗人(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
  46.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跟天
  地崇拜有一定关系。
  47.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一般在冬至后105 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
  历四月五日前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它是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清明节最初
  是个农耕节。因相传晋文公的谋臣介之推在清明前一日被焚死于绵山,人们为了纪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
  27
  念他,形成寒食节。后来上坟祭祀的礼仪与人们扫墓祭祖的风俗相结合,融入清明
  节的活动内容。到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
  48.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
  49.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是(登高饮酒)以避不祥。
  50.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
  曾修苦行多年,结果饿得骨瘦如柴,因此决定放弃苦行,这时他遇见一位牧女送他
  一些乳糜吃,吃后恢复体力,端坐于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
  家称之为“成道节”。
  51.(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十二生肖;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字;(魏晋南北
  朝)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52.中国古代以(南向)和(东向)方位为尊,以(黄)和(红)两色为贵,前者源于(地神)
  崇拜,后者源于(日神)崇拜。
  53.避讳: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
  以表达
  54.国讳: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55.家讳: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56.避讳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三种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7 08: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1.中国很早就与美洲有来往,影响巨大的早期中外交往就是(“周穆王西游会见王母的故事”),
  这在《史记》和晋代的《穆天子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2.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吴书》记载徐福东渡到达的是(亶州)。
  3.日本至少在(明代)开始祭祀徐福。
  4.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印度洋的海路。
  5.(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6.为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宋代设置(“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7.元代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文化。
  8.(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始祖。
  9.日本的平安二宗是(天台宗)和(真言宗)。
  10.唐代的(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描述了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以及医方。
  11.李白的《哭晁衡》写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
  1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13.(《马克"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利马窦)于公元16 世纪来到澳门。
  14.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
  15.介绍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著作的是西班牙人(多萨)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
  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 年在巴黎印行,是欧洲__________人研究中国
  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__
  
  
  
  
附件:《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7 08:14 , Processed in 0.052537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