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本文为“2011年考研政治备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新东方在线编辑收集整理,为2011考研考生备考使用,预祝大家2011考研备考顺利,成功进入梦想的院校。
第2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选择题Ⅰ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2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3科学活动的最本质特征是()
A.对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
B.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建立理论体系
C.促使科学为生产服务,在生产中有所发明
D.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发现,不断创新,服从真理
4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B.社会制度C.文化教育D.社会意识
5马克思说:"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6社会革命发生的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出现了经济的、政治的总危机B.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
7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C.改革D.生产力发展
二、选择题Ⅱ
8.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D.改革不是变革现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
新增考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9"全球问题"实质上()
A.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B.深刻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C.不仅是科技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D.是涉及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的复杂问题
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三、分析题
1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试论述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以及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1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全球经济的"纽结效应"会使一个国家发生的变革很快传到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和投资摧毁了国家之间的围墙,并将影响新世纪国际经济舞台。在这个新的全球市场的法则手册中,只有一条法则:适者生存,伴随世界范围贸易增长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投机。结果。经济的基础将偏离实际生产。而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一敲,大量投资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眨眼间完成的。
--摘自《曼谷日报》3月12日文章《新世纪的趋势和挑战》
材料2信息将在人、组织和国家之间以一种容易的,简单的方式传播。一个地方的人将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此同时,这种技术的大量运用将从积极方面影响各个国家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国际社会成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维护人类在整个新世纪的安全。
资料来源同材料1
材料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见泽廖诺格勒的科技人员代表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运转,那它就不可能有现在;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科学技术,那它就不会有未来。"
材料4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就是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如果不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比,有何特点,结合材料1-4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1,2,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新课题?
(3)结合材料3,4,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
【解析】改革作为体制的根本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一种制度创新,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行改变,但是让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种革命。由以上论述可知,改革显然不是社会形态的质变,也不是阶级斗争的形式,更不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2.【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阶级产生的原因。
【解析】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只有私有制度的产生才能使阶级名副其实存在。其他选项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是局部原因或是表面现象。
【拓展】做此题要注意题干的意思是问最根本的原因,最佳选项当然是D。
3.【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活动最本质的特征。
【解析】科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只有D项才揭示了科学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其他选项虽然都是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没有揭示出其最本质的特征:A、B两项是属于科学的理性认识阶段;C项则是发明,科学成果的应用。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解析】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其他选项都是上层建筑领域或意识形式层面的,不会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
【拓展】考生要掌握:生产力、社会生产始终是归根结底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5.【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解析】科技革命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包括引起社会的政治革命,这才是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A项说法不确切:科技革命并不直接导致对统治阶级甚至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威胁,对于先进的统治阶级更没有这个问题;B项把社会问题简单化了,科技革命对社会制度不会有直接的作用,而要通过复杂的社会程序才会显现出其对社会制度的影响;C项说法本身有合理性,但它不是这段话所强调的,何况题干没有说对科技成果的滥用。
【拓展】此话强调的意思就是科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会导致社会革命。所以,考生千万不能被题干的字面意思所迷惑,而要深刻把握其中的内涵。
6.【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革命发生的深刻根源。
【解析】革命就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其他选项都是社会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深刻的根源。
【拓展】所以,考生要细致理会题干的含义,不要看中就选。
7.【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解析】社会形态的变更,就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肯定要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决定性的环节;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新形势下的继续,但是社会主义要变革到********,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所以,整体上说只有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变更。
二、选择题Ⅱ
8.【答案】AD
【考点】本题考查对改革与革命的本质区别的认识。
【解析】A项: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不是通过暴力对基本矛盾的解决;B项: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C项: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对上层建筑进行修补、完善,而后者则要改变上层建筑,****国家政权;D项:改革是对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是对现有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
【拓展】理解改革与革命的本质区别,需要考生对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区别有所了解,对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本质区别有所掌握,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9.【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问题的实质。
【解析】全球问题是人类科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所以既是科技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矛盾。
【拓展】全球问题牵涉到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两大方面,从这两方面出发思考问题。
10.【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拓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在生产力、经济最终决定意义上的理论,把握住这一点核心,就可以排除C项的暴力论了。
三、分析题
11【答案要点】
(1)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分〕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1分〕
(3)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分〕革命是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1分〕
(4)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2分〕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1分〕
12.【答案要点】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1)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1.5分〕
(2)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1.5分〕
(3)再次,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飞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1.5分〕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一种新社会制度建立的初期,总是存在着大量的旧社会制度的残余。这时的社会改革,在改善新社会的社会体制的过程中,还包含着消灭旧制度残余的任务;在一种社会制度的中后期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为的是便这种社会制度持续存在,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局部调整,因而也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分)
(5)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全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1.5分〕
(6)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分〕
13【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3分〕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1分〕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2分〕
14【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1分〕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1分〕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分〕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2分〕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1分〕
(3)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1分〕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分〕
15【答案要点】
(1)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比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空前加快,范围空前扩展。〔1分〕②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成为主流,知识阶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1分〕③人又一次获得解放。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人脑真正集中在必须依靠人脑才能解决的问题上,那就是创造、创新活动。〔1分〕
(2)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①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或将要引起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远影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和概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内容。〔1分〕②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要求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结合,强化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1分〕③哲学要保持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1分〕
(3)面对科技进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高科技发展。〔2分〕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科技产业化,把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积级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我国高科技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分〕
班型课时 原价 现价试听 购买 2012考研政英联报全程班6252,2002200试听
gm34.jpg
2012考研政数联报全程班4712,0001800试听
2012考研英数联报全程班6322,5502200试听
2012考研政英数联报全程班8673,2003200试听
2012考研英语加强版全程班4042,0101550试听
2012考研英语全程班2721,7501200试听
2012考研政治全程班2351,2401000试听
2012考研数学全程班2361,3001000试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