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回复: 2

2015年GCT考试逻辑知识复习讲解9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2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强相关"型逻辑试题?
    以下把强相关或弱相关的知识相关型GCT逻辑试题分别简称为"强相关"或"弱相关"。
    什么是"强相关"型逻辑试题?
    思考以下例题:
    [例2]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以下哪项最符合题干的断定?
    A. 所有的人都可能会犯错误。
    B. 有人可能会犯错误。
    C. 所有的人都必然会犯错误。
    D. 有人必然会犯错误。
    答案是C。
    解析:本题涉及词项逻辑和模态逻辑中的对当关系知识。
    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以下2个等式成立(其中A表示任意命题):
    不必然A = 可能非A (1)
    不可能A = 必然非A (2)
    由此,即可在选项中排除A和B。
    根据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以下4个等式成立(其中S、P表示任意词项):
    并非"所有S都是P" = 有S不是P (3)
    并非"所有S不是P" = 有S是P (4)
    并非"有S是P" = 所有S都不是P (5)
    并非"有S不是P" = 所有S都是P (6)
    由此,即可在选项中确定C。
    综上所述,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题干)
    = 必然"并非:有人会不犯错误" 根据(2)
    = 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 (选项C) 根据(6)■
    [例3] 甲、乙、丙和丁四人涉嫌某案被传讯。四人分别做了如下陈述:
    甲:如果我作案,那么丙是主犯。
    乙:丁作案。
    丙:甲参与了作案,但主犯不是我。
    丁:作案的不是我,而是乙。
    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 甲和丙都作案
    B. 甲和丙都没作案
    C. 丁作案但乙没作案
    D. 乙和丁都没作案
    答案是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6 2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解答此题的思考切入点是:四人中哪两人的断定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则说真话的必在互相矛盾的两人中,则其余两人说假话。至此不难推出结论。
    问题是:互相矛盾的是甲和丙,还是乙和丁?
    乙和丁的话互相冲突,容易被认为是互相矛盾,但实际上不互相矛盾。乙和丁的话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这样的两个断定称为互相反对。互相反对的两个断定必有一假,但不必有一真。因此,说真话的人不一定在乙和丁两人中。
    四人所说的话的结构是:
    甲:如果甲,则丙
    乙:丁
    丙:甲且非丙
    丁:非丁且乙
    命题逻辑的相关知识是:"如果A,那么B" 和 " A并且非B"互相矛盾。因此,互相矛盾的是甲和丙,其中必有一真。因此,乙和丁说假话。
    由乙说假话,得"丁没作案"。
    由丁说假话,得"丁作案或乙没作案"。这依据的相关知识(称为"德摩根律")是:并非(非A且B)=A或非B。
    由"丁作案或乙没作案"和"丁没作案",得"乙没作案"。这依据的相关知识(称为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是:由"A或非B"和"非A",得"非B"。
    因此得:乙和丁都没作案
    什么是"弱相关"型逻辑试题?
    [例4]*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哪一选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答案是B。
    解析:问题是诸选项中哪项作为"伦理底线"这一概念的定义最为确切。A、C和D项都不正确,因为都违反了相应的定义规则。A项不符合"定义必须相称"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C项不符合"不得以否定句给正概念"下定义的规则;D项不符合"定义不得运用比喻"的规则。
    [例5]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答案是D。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是准确的三分钟。张先生的推断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上题涉及"同一律"的专业知识。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必须赋予相同的内涵,即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否则,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相关"与"弱相关"型试题的类与别
    "强相关"与"弱相关"试题都属于"知识相关型"GCT逻辑试题。分析例2 至例5 ,可以发现,这类试题及其应对有如下特点:
    第一,涉及相关逻辑知识。
    例如,例2涉及对当关系,例3涉及德摩根律和相容选言推理,例4和例5涉及概念的定义。
    第二,不是测试考生对相关逻辑知识的掌握,而是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了相关逻辑知识,不意味着就能正确迅速地应对"知识相关型"试题。两个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无差异的考生,在解答"知识相关型"试题时,可以在正确性特别是速度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试题所要测试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
    第三,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对于正确解题并不是完全必要的(这是"知识相关型"试题与"知识型"试题的区别);但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正确快速地答题。
    例如,不熟悉对当关系,不见得不能解答例2;不掌握德摩根律,不见得不能解答例3。但显然,熟悉并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对于正确快速应对例2、3这样的"强相关"型试题有实质性的意义。
    同样,不熟悉概念定义的知识,不见得不能解答例4、5,而熟悉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解题。
    不难发现,和应对例2、3相比,熟悉相关知识对于应对例4、5的意义要弱得多。
    第四,应对"知识相关型"试题,应重点把握"强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性解题方法。要正确认识"弱相关"知识在解题中的意义,不要夸大此种知识在应对能力型逻辑测试中的意义。不要使GCT逻辑应试准备成为无针对性的逻辑知识大复习。有些"弱相关"试题,例如例4,尽管与某些逻辑知识相关,熟悉这些知识有利于解题,但在实际解题中,从思考相应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入手不足取,这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试题,正确的方式是首先不把它作为"知识相关型",除非发现有必要思考相关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7 12:35 , Processed in 0.05854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